云技术与BIM交相辉映 ——未来全球建筑与基础设施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李邵建 建筑与民用基础设施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部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亚太地区的重大项目,例如中国黄登水电站、上海中心大厦、印度古尔冈数码城以及日本北里大学医院,不仅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还为经济的复苏与长期增长铺平了道路。那么在2014年,建筑与基础设施行业又会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事实上,几大变革趋势已悄然展开。多种因素表明,在2014年,乃至更远的未来,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融资方式将对上述两个行业的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建筑行业而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持续、快速普及将成为2014年行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并将大力提升其生产力。由此可以预见的是,建筑行业的发展会呈现以下四个主要趋势: 趋势一:我们已经见证了云技术在2013年给建筑行业带来的突破——它以虚拟的方式将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办公室延伸到了施工现场。这样的技术将在2014年得以继续普及。如今,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在施工现场实时访问数据,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作业。 趋势二:移动设备以及基于BIM工作流程的技术和实践方法将继续加强建筑、工程与施工(AEC)行业的跨领域合作。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公司将会利用这些技术进一步验证设计决策,并对实际问题进行追踪。而在作业现场使用iPad和平板电脑将会成为新的标准工作方式。 趋势三:BIM将会在2014年,以及未来五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共享智能模型的方式来促进AEC专业人士之间的协作,从而改变项目的设计与管理方式。我们预计BIM将会在2020年左右得到全面普及,并会成为在单一模型中以协调配合的方式开展所有设计和施工工作的一项标准流程。随着BIM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快速运用,设计和施工部门之间的联系将变得更为紧密,从而避免出现返工,并提高施工准确性。 趋势四:随着“从文案到制造”这种建造模式的快速发展,到2020年,建筑行业或能实现建筑构件的异地生产。此外,施工现场的数字化制造也将成为行业的规范。 对民用基础设施而言,BIM及其相关技术将会不断改变桥梁、道路、铁路工程等项目的建造方式——这与上述建筑行业所发生的变化十分相似。 但是,基础设施融资领域的另一重要趋势还将继续重塑该行业。在整个2014年以及更长远的未来,全球基础设施行业将继续面临所谓的“基础设施缺口”,即全球对新建或翻新基础设施的需求(如道路、桥梁、铁路系统、港口改进以及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与现有基建项目资金之间的缺口。要填补这个缺口预计要花费30万亿美元。 因此,创新的融资方式,如:公私合作(PPPs)机制,对于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公私合作领域在2014年及未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值得关注的主要趋势: 一是由于政府预算紧缩,公私合作机制将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合约关系,公私合作可以将公共机构与私营企业的资源、风险及回报结合到一起,以实现更高的效率、获得更优质的融资渠道,并能更好地强化对政府各项条令的落实。通过与私营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公共机构可以将采购环节从公共资产负债表中剥离。与增税或继续大肆举债相比,公私合作机制将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替代手段。 二是竞争力十足的全球融资项目将满足市场对公私合作需求的不断增长。在本地寻求私人投资的做法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当今全球化的资金竞争模式,这将在十年间从根本上改变公私合作的运作方式。举例来说,由于民间资本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全球资本在投资项目时,将不再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则,而是择优排选。如今,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阿联酋、南非、印度、巴西以及哥伦比亚在内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采用了公私合作机制。同时,为了吸引全球资本,新的公私合作方式也会相继被更多国家采纳。 三是公私合作的融资将优先考虑那些“整体回报”效益最高的项目,也就是说,对于项目的评估将不单从经济利益出发,还要综合考量其对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同时,鉴于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的恢复能力及施工方式的可行性也会是重要的标准之一。项目负责人将借助可视化技术及模拟未来技术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而不是仅仅基于当前环境来进行设计。 四是2014年,现代化的规划、设计及交付工具将会给公私合作机制带来显著改善。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协同三维技术与BIM技术的战略性创新应用,使基础设施的所有者和投资人都能更好地了解投资的范围与复杂性,并帮助提高投资效率。 尽管建筑和民用基础设施行业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但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融资方式将为我们的客户保驾护航。公私合作机制、云计算、移动设备以及BIM技术将会继续取代过时的旧有流程,从而开辟一条更加高效的前进道路。 (作者系欧特克公司中国区工程建设行业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