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陈光博客! ^2 V) P$ z, s, @' s
1,
& p+ G/ j, |5 x& p4 w当建筑学艰难的从古典时代走出来,发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呐喊(美国沙利文,1880年代),工业革命都已经走了一大半了;又经几十年之后欧洲才醒过来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柯布西埃,1920年代),此时美国工业已经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欧洲建筑学界短暂活动了一下又倒回到希特勒钦定的古典风格时代;最终到1950年代美国潮水般的跨国企业将玻璃盒子的“世界风”建筑设计风格带到全世界,才完成了建筑设计的现代化,此时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进入信息社会。
3 e; ]9 [9 `5 v8 }1 a: G至于中国,当代正在轰轰烈烈的上演这一历程。
0 E: M. a( f2 t建筑形式所追随的功能,到底是指什么?
! {8 |9 B% M6 |# X9 I, V8 f- ~一个建筑物,一个房间,一套暖通系统和一台锅炉,它们的功能是什么?6 |$ T! T _+ s
在一个建筑物被运营之前(即设计和施工阶段),建筑物能够发挥它的功能吗?" G8 e+ A$ r2 v& X5 c6 Z
一个没有被运营的建筑设施(operational facility)有功能吗?2 G# a" i2 x3 m' y
一项没有考虑功能的设计(只剩下形式的设计),有价值吗?(不考虑作为艺术品的建筑)8 Z( c, N# C7 L' Q% {7 d% Q* q1 E; Y
形式追随功能 = 运营融入设计6 _: _( i6 C0 R( i4 T
2,. i/ }/ u" N. P& L/ Y0 U
BIM技术带着巨大的特有的潜力闯入了中国当代的建筑业,是否能够将设计回归到设计的本源(the nature of design)?
4 C7 F# E M9 ?( Q支持的证据是:BIM技术能够轻而易举的在设计阶段模拟运营场景,即考虑运营的功能需要。7 Q) z8 j7 Q& b# d2 Z
反对的证据是:无论多么厉害的技术,都离不开人。即需要懂得运营的人介入到设计过程中,否则也无法实现运营融入设计。, j6 l4 w* O/ j) f4 x# _5 W. T
聪明的开发商已经在这样做了:物业前置,对设计进行专门管理,长线持有型不动产投资,订单地产,在开发商内部进行项目的整合管理,三维模拟审议,多专业会诊,等等。这些最佳做法正在不断的被职业经理人和工程师们带到全国各地的工程项目中。
0 L1 A1 J6 N( r# o: }2 M
5 Z- y1 A( q" K L/ L" x6 A;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