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EaBIM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官方译文】BIM和云(一) 译者的话

[复制链接]

1514

主题

7465

帖子

1万

积分

admin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2408

社区QQ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7 14:0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BIM and the Cloud  BIM和云
Chris France,方开辉
CIO, Little Diversified Architectural Consulting,
Little 多元设计咨询公司首席信息官
原文链接:http://www.aecbytes.com/feature/2010/BIM_Cloud.html
翻译:雷群,June Lei
北京柏慕进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设计与技术总监

序 Preface (译者的话)
BIM 和云:

云计算,稍微关注一下IT行业讯息,就会发现“云”已是高科技行业(Hi-Tech)的代言人了;世界上著名的Hi-Tech公司没有一家不在研究面向IT云时代的商业模式的转变;云,是高科技和金融精英们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企业的未来商业模式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当然也包括AEC建筑工程行业。

BIM, 建筑信息模型,目前也越来越多地为AEC业界人士所耳闻和关注。AEC行业是“传统工业”的代表,从设计方式和手段角度看,似乎从来跟Hi-Tech不沾边,直到近两年BIM的日渐广泛应用,才给我们这个行业突然造成了革命性的影响并增加了高科技色彩。正是因为BIM强烈的高科技含量-3D建筑模型+关联数据库(建筑信息),使一直习惯埋头画图、对图、以计算机为代笔工具的大多数工程师们面对BIM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美国应用BIM 比较普遍,但深度广度参差不起;在中国,BIM多数还停留在战略专家的文章里和年轻设计师简单的软件操作层面上,而行业的真正主导者(开发商、建造商和设计院)可能只是耳闻BIM 这个概念,对云跟BIM有什么瓜葛更是闻所未闻;当然,IT 精英们正忙着做在全球的云框架部署和编写企业云框架战略的建议书,对AEC 这个低科技行业根本不会关注。

所以,在目前BIM 和云还是分属行业里的最热门话题而且大家都忙于论战优劣得失的时候,当我们听到在此有一家设计公司已经默默无闻地完成了BIM应用体系下的IT云框架,会是怎样的好奇,随之是惊羡!

BIM+Cloud, 是个多么高贵的结合!但两者的联姻,除了令人炫目的高科技性,会有朴素的实用性、世俗的经济性、以及现实的可操作性吗?在国内,云在应用层面于专业IT人士都感觉比较遥远,那么于我们这个高科技盲区的AEC设计行业是不是简直遥不可及呢?Little的云是不是华而不实的孤品呢?读了本文之后,你会发现Little的云实践极其朴素、低调而务实,但有着巨大的现实作用。

BIM与云的CPU整合:
云计算的最基本优势就是整合CPU能力。而BIM 对硬件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呢?所有人在听了BIM概念宣讲之后,紧接着就会问:既然 BIM 应用能力如此强大广博,什么样的PC 能与之匹配呢?要花多大的代价更新现有设备呢?BIM软件每年新版本增加的新功能模块令人不忍不追,同时又对计算机运算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硬件对软件的追逐什么时候是尽头?对硬件如此高的要求一方面极大限制了项目层面的应用,另一方面更是企业全面推广BIM 的严重顾虑之一。我们有些BIM 项目PC已用到4核16G内存,仍感不满足,而我们怎么好意思给企业推荐这么高的配置的计算机呢?应用云的源动力是如此简单: Little应用BIM以来,PC的更新周期为二年,到2009年,终于更新不起了。而设计师对新设计软件强大功能的追逐和其应用水平的拓展是无止境的,更是应该鼓励的,那是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利润所在;软件开发商考虑到未来云技术为其硬件支持环境,不会再瞻前顾后地考虑PC的承受能力。所以,企业一旦决定应用BIM,对云工作站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我在实践和推广BIM应用时,从一开始就知道并焦虑BIM 应用的硬件瓶颈和与之相应的无止境的费用增加,但一直苦于没有好的解决方案,直到我看到了Little 的云,才松了口气- 这正是BIM 所需要的!

设计协同工作模式与IT 云框架:

设计协同工作模式,在国内设计企业里听起来很新鲜,经常有人向我咨询什么是设计协同工作模式。回想一下国内巨大多数设计企业的工作环境- 设计师以个人PC为主战场单兵作战,设计文件交流时,大点的公司通过服务器、网络,多数通过Windows“共享”,还有不少用个U盘拷来拷去;文件之间的关系要么是割断的,要么是交叉混乱的链接,文件能否实现准确及时交流全靠个人觉悟和操作。所以设计师之间经常为“互提资料”而发生口角,更严重的是影响了设计进度和质量。

有识的设计企业发现那种单兵作战方式效率太低、工作秩序混乱,所以决定推行设计协同工作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将设计文件放在公共的平台上、执行共同的CAD标准进行协同设计,这种工作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要靠标准约定,二是要有公共平台- IT 网络和公共服务器或数据中心。

关于标准,当然应该首先标准化应用程序。设计师们,再环顾一下你们周围,恐怕没有二台工作电脑上的应用程序的设置是一模一样的,尽管你们做同一个设计或属于同种专业。一个公司内员工PC上大到操作系统(WINXP、VISTA 或WIN7)、中到专业软件版本(AutoCad2006或 2008,中文的、英文的)小到软件和项目设置,简直五花八门、防不胜防,协同工作标准怎么去制约这些非标准的工作环境? 如果要员工更新或加入公司定制的标准设置,更是难上加难,只能劝说或直接到PC上一个一个地去执行。将标准的、唯一版本的应用程序映射放在云上,所有的用户都去执行这个程序,对协同工作的标准化简直是飞跃性进步,云,终于帮助我们解决了协同工作中最基本的标准化-应用程序标准化的问题,而传统的服务器只能存储调用文件,而应用软件都装在PC上,如何看得住?

关于协同,就是几个人同时工作,文件之间是“超链接”(AutoCAD的Xref, Revit的Link)。传统服务器只能解决在本地(本公司)的实时协同和数据共享;脱离内部局域网,通过外网,文件只能是上传-下载式的交流过程。

只有云,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异地限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协同和数据共享。所以,IT云框架,除了提升CPU能力,对设计协同工作模式有着巨大的现实作用。

具体到BIM,BIM 建筑模型本身就是个协作模型。如果你认为一个人完成一个BIM建筑模型也没什么问题,那么你对它应用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就太浅显了, BIM 不是建模的工具。BIM模型上的协作基本上是无止境的,真实的建筑全生命周期(从设计、施工到运营)所包含的各阶段、各专业信息都可以集成在这个模型上面,有些信息是可以按先后顺序加入和传递的,但设计过程中应该是各专业协同的-也就是项目组所有人员同时搭建这个模型,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实时的、不受地点限制的协同工作,只有IT云框架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工程师&IT 人员与BIM&CLOUD技术结合:

设计师和设计企业里的IT 工程师似乎老对不上话。设计企业里当然设计师是主宰,国内多数企业由于对IT作用的不了解,对IT框架的要求就简化为PC安装维护+网络维护管理+设计文件归档;IT 人员经常抱怨像个“小媳妇”一样,疲于解决PC 的硬件问题。采用协同工作模式,IT人员不再仅是个“Trouble Shooter- 麻烦解决者”,而是担当了保证协同工作平台安全、高效运行的方案解决者。BIM 的应用引入了新潮IT 云框架,AEC 行业里的IT 工程师们又面临了新的挑战。

当我接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立即将要点简单地翻译了一下,发给建筑师和AEC IT 朋友;开始反馈是, IT谈IT的,建筑谈建筑的;而我就对建筑谈IT能做到什么;对IT 谈建筑/BIM需要。其实,这篇文章为了尽量能让BIM/AEC 专业和IT 专业的人员同时读懂,对于两个专业特有的、更深层的行业技术特点没有详细论述,所以要真正“读懂”该文,同时使之对本企业BIM IT发展有战略实施指导意义,需要一个跨专业的部门,同时了解云技术和BIM 技术特点, 然后提出一个整合型的BIM 应用的IT云框架。此框架又会极大改善和促进BIM 的应用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提升计算能力。

译者虽然是建筑师、工程项目主管,但因某种机缘同时兼任着企业CAD/BIM协同工作平台建设与管理,并主管着IT,因与IT技术打交道的机会比较多一些,对好的IT对设计企业的支撑作用感受也深一些。于IT, 设计人员只期待着什么,但不能明确地指出他们能究竟想得到和能得到什么,所以经常出现沟通障碍。作为IT, 能主动为企业设计的管理应用模式出谋划策、提出具有远见而务实的IT 解决方案是多么难得,很幸运我们在Little 设计公司里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创新团队和团队的领军人物-方开辉。Little&柏慕与BIM&CLOUD:

Little 多元设计咨询公司(http://www.littleonline.com),总部位于美国东南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是一个专业设置非常全面的设计公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BIM(Revit)应用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Autodesk 收购Revit并使之迅速推广之前)。目前基本全公司各专业都在应用BIM,他们最清楚他们的业务发展需要什么样的IT环境来支撑。Little 的云是AEC 行业首家。

柏慕进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BimChina,http://www.51bim.com),作为国内站在BIM最前端的专业培训和项目咨询公司,一方面通过职业化培训向企业输送BIM人才,同时致力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BIM体系化应用实践,为企业进行创新服务。我们理解的BIM 完整的解决方案应该包括:人员培训+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化设计应用+CAD/BIM 协同工作模式(软环境)+ IT云构架(高速、实时、标准软件应用的硬件环境)。目前柏慕与Little正在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推进BIM 设计实践在中国的发展,其中包括BIM IT云战略。期待不久的将来,读者就会看到中国AEC 行业第一个BIM云数据中心。笔者&译者与原文&译文:

作为文章的附录,分别有笔者和译者的简介,不再赘述。但在文章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笔者,方开辉(他虽是纯美国人,但他更喜欢让我用他的中国名字)和译者的工作关系,这样有助于读者对于这篇译文 “准确性”的疑问有所释怀。

译者,建筑师,柏慕设计与技术总监,目前暂居在美国夏洛特负责开拓公司在北美的业务及于Little全方位的BIM设计应用合作;今年年初,当方开辉将他的文章链接发给我,我看完后我激动不已,马上请他安排参观他们的云工作站系统;参观完回来之后我坐卧不安,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当然“他”是BIM的IT解决方案;“那人”是高性能图形工作站云。我觉定马上着手翻译这篇文章。因本人不是IT 专业人士,所以要从学习和了解云基础知识入手。在网上做调研时,无意发现这篇文章在某专业网站上已经有了译文。我仔细阅读了译文,发现有些地方简单地依文解意,没有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我并不想挑剔该译文,相反倒很赞叹他对新技术的敏感,何况BIM和云如此先进,又分属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没有一定的BIM或IT实践经验和对Little云的“眼见为实”,很难准确地翻译出此文;但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方开辉虽然是IT 云专家,但凭着他对AEC 行业的IT经验、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洞察能力以及务实的执行能力,稳步进行着Little的云实践,对BIM 的IT解决方案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译者,因为有了与Little和作者紧密接触的机会,深感有责任向国内的业界人士呈现出更完整、准确的译文。为了翻译这篇文章,本人不仅多次参观并了解了Little云工作系统,学习了云基础知识,向方开辉本人正式申请了翻译权(虽然网上无所谓版权),而且与他字斟句酌地讨论过该文,目的是尽量保证其“可信度”。但本人毕竟不是IT人员,所以对于专业IT词汇的翻译可能有所偏差,所以译文中保留原来的IT关键词,如仍有错误,敬请更正。
【中国BIM门户注】本译文为《BIM and the Cloud》作者Chris France先生(美)和其合作伙伴雷群女士为中国BIM门户独家提供的官方译文,并非之前网上流传的译文版本,请各位BIM友区别阅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工作时间:工作日的9:00-12:00/13:30-18:00,节假日不在线,请勿留言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30 19: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