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第一个最大的缺点和推广阻碍在于软硬件自身的效率和性能。
BIM软件大约在2000年左右进入市场,当年软件不成熟,速度就是最大的问题,由于bim中各构件的关联性和图面的实时生成,以当时的技术来说,实在是卡得不行。相比cad快捷键6得飞起,这用户体验很难跟上。另一方面硬件的限制决定了项目规模大小。当年的Revit是作为小型别墅设计软件推出,并不是用来做各种高大上复杂项目。我猜,revit的构件为什么叫做族库,说不定当年这些部件只能够用来做个“Family”呢。在那个xp普遍的年代,1g内存主流,不到百g的硬盘容量,bim文件动不动上百M,加载的工夫就能出去喝茶了。02年autodesk收购了revit这个潜力股,做了一些改进有了一点改善,我也大约在04,05年开始尝试用revit,虽然基本雏形有了,但效果并不好。autodesk也逐步收购了当时市面上主流的各类三维建模软件,并努力整合改进这些软件的优缺点。随着技术进步,大约在09-10版期间效率有了较大提升,基本可堪一用。随后10版整个界面做了个大的调整,换成了最新的ribbon界面风格,同期的windows各类软件都在换这个风格,但是当时接受度还有点低,没了满屏的图标常常找不到按钮,我也是慢慢到了12年左右才比较适应了这种风格。(包括office系列)这个时候autodesk已经基本完成了整个内核的重写工作,加上硬件的更新,使revit真正达到了工程实用的功能,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在这个阶段之后才接触到BIM的。随后几年,autodesk的重点放在了各类三维软件的格式互通上,提出了adsk通用格式让各软件模型之间的交互兼容更加方便,甚至有些是可以双向互通的。这个时候,单个专业的操作流畅度基本是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了。但随之而来的,工程项目复杂度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各但专业应用后,多专业之间的协同配合需求被提了出来,成了软件更新的主要方向。再往后,成了设计方,与业主方,建设方的远程实时互动等更加复杂需求被提出。这几方面现在的速度是不大能够达到。所以任何时候,依然一直对软件性能有着提升的需求。
2.第二个缺点就是软件数据的规范化问题。
Revit的族库是它的关键基础,revit对族库的管理较为严格,这一点优缺点并存。说到这,就要说说Archicad了。总有人提出,这两个软件之间有什么差异,哪一个好用。相比来说,Revit对族使用要求较低,会拿来改点参数就可以用了,但是想编辑或者创建一个自定义的族会非常麻烦。而Archicad反过来,介于cad和Revit的之间,赋予了用户更多的灵活性。有利就有弊,灵活的代价就是数据不规范,插件多,版本多,安装麻烦等等。在我看来,Archicad不是完全状态的BIM软件,也就弃坑了。Revit虽然对数据要求严格,对单个专业或者单项目来说,会麻烦一些,但随着项目的积累,这种规范的数据在专业间交换数据或者复用的时候才会效率更高。有人认为SU都能算作参数化软件,在我看来,这种插件满天飞,建模过程随意的软件跟BIM压根不沾边。一个人画的cad或者su会带着明显的个人习惯,千人千样,熟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哪的图。但是用了Revit,你会看到没有了图层,不需要自定颜色,自定表达的样式,构件之间的层次和逻辑关系是自动生成。光看着模型生成的图纸,很难看出不同人之间区别。这样规范化的好处是提高了设计的质量,使原有模型能有更多的复用。
随着Revit应用扩大,一些国内的厂家也来开始抱这个大腿了。开发的模式也简单,能读取revit文件中特定构件的信息,再转入到自己原来的软件中算量,算节能之类。后面就没revit什么事了,目的是利用平台的门槛,把数据留在自己软件中,圈住以前的用户,防止他们投奔到真正的BIM平台上。凡是这类数据只进不出,单向流入的软件,其本质是在从BIM这个大数据里面往外切走数据,而非向里面添加数据。在我看来,这类软件作用非常坏,正在阻碍BIM应用的推广。他们的作用不是把BIM这个蛋糕做大,而是忙着赶紧切走自己的那一块再说。一些不明BIM原理,留恋原来平台的用户被他们蛊惑可能就放弃了一次设计平台升级的机会或者走错方向。
Revit只是BIM在设计前期建立了一个基础的数据,在后面应用、施工和管理中,还需要添入大量数据。现在这类软件各自独立开发数据的分散而结构不一,对用户的使用当然是一种阻碍。但是相信以autodesk的能力,会在合适的时机将这些功能整合进来。例如现在2012版已经将能耗分析模块加入,16版加入了dynamo,17版的formit。相信将统计工程量及造价这类功能加入也没有任何难度。autodesk有将整个设计链数据打通的能力。
3. BIM用户,应当有一点数据处理能力和编程能力。
虽然并不是必须,但如果不是做基础的建模工作的话,想更进一步用好BIM,需要这样的能力。BIM的本质不是二维或三维的模型图纸,而是一个项目的数据库啊。有多少人用过revit导成IFC的数据格式?可能做日照节能的用过。那有多少导过IFC这一行下面的ODBC数据库?基本上我从未在国内见到有谈论这个ODBC数据库的。 看看现在这么流行着BIM的翻模,认识尚且这么浅,应用能深到哪呢?可以不客气的说,设计师的数据处理能力并不强,不要说会操作数据库了,连用好最普通的excel功能的都没几个。用好revit的明细表,再导出配合excel就能做出很多的应用来,这方面的应用案例也见得不多。
编程能力对BIM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优势。我最初学revit也是跟着教程,这点一下,那点一下,一会改改这个属性,一会改改另一个,一点头绪都没有,也难找到应该修改的正确参数。随着对软件理解的加深,然后有一天忽然想到,Revit是一个面向对象的设计方式,它所有的元素都是族库这样的对象,不仅墙柱门窗,连轴线,标注,图纸也都是对象啊。父对象,子对象的继承、多态的关系和编程中对象的概念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个在图上的操作,画上的墙体门窗,就是建立了一个实例的对象。顺着这个思路,再去看界面,哪些是控制全局的变量,那些是本族的变量,哪个是当前实例的变量就一清二楚。 那些抱怨Revit不好学的,可以不妨花一点点时间先去理解下面向对象的意思,我想这对BIM应该是很有帮助的。至于族的制作,或者二次的开发,那就更需要编程的能力。Revit现在结合的Dynamo也可以用python语法简化操作。
以编程语言的关系来看,cad、天正、revit就如同C、C++和C#的关系。传统cad的绘制,就是一个完全面向过程的方式,画线画矩形和写代码一样,复制一部分图形就和复制代码结构一样,通过这种手工的方式搭建出来。天正在3的年代还是这种方式,但通过一些脚本提高了效率,天正5以后改为了半对象操作,对墙体、门窗、楼梯做成了对象,而其它的操作保留了cad方式。而revit是完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式。因此在整个设计流程上,习惯了cad绘图流程的老人们,在没有对象概念的时候,对这种操作方式和设计流程的改变很难改变和接受。从编程语言发展的时间来看,和设计软件几乎是同步进化的。必定是先有了这样的编程语言方式,才可能出现在这种思想的语言结构的设计软件。讨论这几个软件哪个好用,就好比程序员之间争论说c比c#哪个效率高。容易开发,到底是c好还是java好,python有没有前途一样。其实就是看项目的需求和对接方的习惯。
4. 用户习惯,设计流程
Revit这种软件本身是外国按照自己国情的设计流程开发的软件,国外设计周期长,前期深入,后期少改动。这和我国设计国情完全不一致,设计周期短,前期粗糙,后期随意修改,然后说revit没有cad好用。其实就是根本没有按照一个合理的流程周期来做设计。为何有人以为只有大型复杂项目能用Revit,其实也只是因为大型复杂项目,对流程管理更加严格,前期时间更长,有一定的时间能够完善revit模型,后期颠覆性改动较小,总体来说更加接近revit本身的一个节奏。
还有一些用惯了天正的老用户,总是强调天正方便,新软件学习不熟。其实在Revit时代天正大多数的快捷操作都成了多余。想要描述一个建筑的构件,只需要1选择这个的族,2修改描述的大小、材质等参数,3用移动命令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整个过程就仿佛用语言去给人描述这个构件一样,自然流畅。甚至各方可以坐在一起,当场讨论修改,实时看着效果,真正享受的是设计的过程,而不是作图的痛苦。有趣的是,天正还出了个BIM的插件,把自己原来那套按钮都放了上去。但其实除了绘轴线和准备了一套墙体门窗图库外,其它功能在bim中并没有作用。对于坚守着天正,依靠翻模的老人们,难道连两三天的空去上手个软件都没空?
真正发挥Revit的能力,需要改变整个设计的流程,现在各使用方都在流程转变的磨合中。抛掉原有的设计流程,找到适合自己的合适方式并不容易,也需要从业主方到设计方到建设方全程的经历几轮项目后才会达到磨合完成的程度。
目前,市面上能在上述问题中有效得到解决的软件,掰掰手指也基本能数过来,按排名的话,国外的欧特克、奔特力;国内的应该算鲁班、品茗、广联达;但虽说都是排行前面的软件,相对来说功能较全,但是很多时候也不一定适用,具体的还是需要根据使用者来定论。比如广联达推出轻量化,只是解决了方便,有很多细节做不到或者就算做到了,也存在大量的不精确,所以在市面上,广联达有时候推出的价格非常便宜(施工策划类BIM软件)。再比如品茗,推出的是场景化,它主要聚焦的是中小型企业使用的选择性原则,在全生命周期中,几乎所有的软件适用度都非常高,效果也比较明显,在施工策划类等几大环节,国内可以说罕逢敌手,但在造价等方面,不多说,尽管很强,但是还是强不过欧特克奔特力广联达等老牌选手。因此,BIM这个领域怎么说了,路漫漫其修远兮,软件的选择,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