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EaBIM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9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IM在建筑运营中的信息管理

[复制链接]

233

主题

713

帖子

3215

积分

BIM总监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4 15:3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档是非结构化的信息。但是,最早出现的BIM应用却是在文档方面产生的。% G& W0 U1 }& ]6 ~) c8 D% z" @   先举一个例子:建筑运营过程中的报修单。& i4 c5 k4 ^: ~   在电子化之前,报修单都是以纸张方式存放的,对于大型建筑来说,这些单据都堆成山一样,有点像财务凭证——这几乎是无法管理的。设施管理的深度则很深,她不仅仅是当灯泡坏了才使用报修单,我们先看看全面的设施管理服务:房间太热、太闷、装修两个月之内孕妇不愿上班(环境管理),想调换座位(搬迁管理),柜子不够用,会议室预订请求,外地来出差的同事需要办公座位的申请(旅馆式办公),叫外卖、印名片,空调宕机要临时买风扇,部门座位不够用,有人辞职走了桌子上还有一堆东西,外窗渗水,车位被人占了。。。。; v& \% B* }6 g( N7 k   所有这些服务,都在设施管理服务范畴内,现在都已work request(工单)代替报修单的名称了。这些工单管理也早早已经实现数据库管理了,最早的应该是IBM在70年代内部使用的系统,那时候BIM的名字还没有问世。在80年代初Autodesk成立时,设施管理软件公司Archibus也诞生了,她是Autodesk第三个合作伙伴,这个合作确保能够在FM软件中融入CAD图形,这也是Autodesk在历史上几次想进入设施管理领域的第一次。(待会专门聊这个图形融合的意义) , R T \% b7 ^1 p$ X) E  现在的物业管理软件很多,但囿于国内对物业管理的理解,而只能做做水电费计算、安保监控、巡更路径、人员排班计划等工作,其中文档部分,除了报修工单录入进入结构化的系统,其余都以附件挂在软件里面。物业管理软件的价值较小,而且谈到这里好像BIM也消失了,好像进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背后是国内建筑业对管理模式理解的缺失,和各专业割裂已久的中国特色历史。7 h9 ?+ X0 h, Z4 g- E6 \' U! y   好,我们具体一点看看工单。来看一个BIM在物业设施管理中的典型案例:9 B2 `1 m S: K) x* W# {   在2003年时,静安寺某大写字楼,物业公司经常接到员工报”房间太闷“,其实这个信息不在物业报修的范围内(这是物业一直上不到设施管理层面的专业局限),这是人事部去反映的,因为这个物业公司是写字楼业主自己下属的公司。查来查去,不知道怎么回事。* t V+ ^+ Y6 w5 b( q$ {* @$ I   几个月后,人事部又反映一些特异的现象:有些员工午休之后感觉醒不过来。这个信息立即调动了一个老杆子工程师的神经:这是缺氧。他马上查图纸(BIM好像要出来了),看看事情都发生在哪些地方(这是与空间管理结合的设施管理技术,在他大脑中直觉的产生了作用;其实物业管理工单里面都没有写地点,是他自己去调研出来的),发现都是在大楼深处的房间。于是,赶紧去请同济专家来测CO2浓度,一举查明原因。而且,复查图纸,又追溯到设计院(BIM的信息传递作用比图纸多,但若设计院把这信息写到图纸上交付也是一样的,或者说换成BIM没有被交付,那也是白费),才了解到这个信息:原设计新风系统的容量不足以支持现在增加了几倍的人数,是导致缺氧的最终原因。& Y: d% t% O& @- P( X8 G   把这个案例植入到刚才说的FM管理系统,再看看会是什么效果:由于FM涉及工作空间所有的元素,并且现代FM是结合了空间管理的所谓工作空间整合管理(传统的设施管理只是可以直译facility的设备管理),因此,所有请求的地点都在申请的时候被带进数据库,FM工程师在统计分析的时候,”一下子“就发现那些大楼深处房间的请求数量很多。 " E! L5 [4 ?; F% Z" ^( i+ |+ a  上述物业案例中的情况其实由来已久,只是随着办公室人数的增多才逐渐显露出来,这种信息(结构化之后的),只有在直观的图形上,才容易察觉,这也是可视化(空间管理整合进设施管理领域)的好处。而且在管理角度,原先得是老杆子很厉害的工程师才有这种专业直觉,现在普通工程师在系统中也能”发现“这种规律。这就是基于需求的管理带动技术,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但这价值主要是管理带来的,而非仅仅是技术。 5 K8 a9 ~$ I5 F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3 18: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