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

标题: BIM新常态:第二届全国BIM学术会议前沿观察 [打印本页]

作者: dengyc07    时间: 2016-11-14 13:09
标题: BIM新常态:第二届全国BIM学术会议前沿观察

2016年11月12-13日,由中国图学学会主办、广州地铁承办的第二届全国BIM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本届盛会吸引了超过600位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参加。大会邀请了香港理工大学王盛卫教授、广州优比咨询何关培及广州地铁副总邹东做主题报告,涵盖建筑节能、BIM应用现状、地铁BIM深度使用等课题。下午的会议分为BIM基础研究、BIM系统研究、BIM推广应用三个主题进行,满足了不同参会人员的需求。期间,既有精彩案例的分享,又有国内同行对于BIM研究和应用的激辩,可谓BIM圈一次盛会。


[attach]60785[/attach]

笔者自去年九月回大陆工作以来,陆续参与过多次此类BIM交流活动。从我的直观感受而言,我认为此次活动组织得当,议题设置契合当前的BIM推广应用需求,会后的地铁BIM应用现场参观令人大开眼界,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更为重要的是,笔者在参会过程中,通过对于会议议题及参会者互动的观察,隐隐觉得此次BIM会议反映了当前BIM业界和学术圈的一些新动向,在此与读者分享。


一是BIM从业人员共识增多,业界合力开始形成。BIM在国内的大规模应用可以以去年住建部《关于推荐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为起点。由于BIM涉及的不仅仅是工作工具的变化,而是管理流程和管理思维的变化,因此推动难度极大。人们对于BIM究竟是什么,能做什么,也有不同的理解,众说纷纭。曾经有人打趣,现在的BIM“培训师”,只要会讲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会讲信息孤岛,然后再拿一些酷炫的视频和照片展示各种应用,便可大行其道了。但在此次大会中,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应用和总结,以及BIM思想的传播,人们已经开始逐渐形成更多共识。我在分会场报告中,不止一次听到演讲者不知觉说出“BIM是第二次行业信息革命”、“BIM不应止步于建模”、“企业级BIM应用应是‘一把手工程’”等话语。这正说明大家对于BIM的概念、理念及操作具有更多的共识。请注意,只有业界有更多的共识,我们以后要推动的各种BIM规范、标准才真正有实施的空间。


二是技术沉淀期效应明显,反思的声音多于歌功颂德的声音。笔者很欣喜地看到,在很多分会场中,演讲者会花更多时间讨论自己在BIM应用中的问题。正如一个演讲者所述,为何A家的软件每年都要更新?正是因为它本身也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目前的功能还远远不能满足BIM的理念和要求。当我们用一个不完美的工具去追求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目标的时候,必然出现各种各样的客观问题。此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投入是否值得也是大家并不回避的问题。大家的一个共识是,BIM策划的最重要一步是想明白为什么用BIM,是否真正需要用BIM。这样的共识的形成,说明业界已经过了疯狂推销概念的阶段,而开始以Value for Money为导向,以创造价值为目标真正提供增值服务。现在的BIM业界,似乎可以用“安静的喧嚣”来形容,所有人齐头并进的同时,也期待行业的沃土孕育出真实的BIM之花。


三是精细化管理的思维助力BIM落地应用。我们或许会一直期待一个大而全的BIM系统,但是正如BIM提出的初衷一样,一个大而全的系统肯定又会导致新的问题。因此,企业应用BIM必须从细节入手,找到BIM能够创造价值的点进行挖掘。从大会上,笔者有了新的观察,那就是行业的精细化管理需求,是BIM以后必能落地应用的原因。有新闻指出,从2011年开始,工地建筑工人的工资就在以每年30%左右的幅度在增加。人工支出的增加异味着粗放的管理模式会被淘汰,企业为了生存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则是业主或总承包商对于建筑产品必须足够了解,而这正是BIM的使命所在。此次大会上,业界人士分享了他们在工人的考勤管理、基于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的工人行为追踪、基于物料网的物料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系统研发与应用经验。这些应用点一方面可以大大提升业主或总包商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示BIM及工程管理IT技术的经济效益。精细化管理的各个应用点的攻关,将在员工素质、系统研发的方面带动BIM全面的应用。


四是BIM产业的马太效应和长尾效应开始体现,产业聚集现象开始形成。各地缤纷开花的BIM技术联盟,可以看做一个虚拟产业聚集现象,而软件公司、研发机构及工程企业的合作则可以看成是实体的产业聚集现象。从与一些同行的交流来看,一旦在某个项目上打响名气,立马会有大量的项目订单在排队等待。更多的订单和项目历练又会进一步增强企业的BIM实力,从而使其能够提供更为深度的BIM的应用,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业界的马太效应开始逐渐形成,这将有利于技术积累和进度。而另一个方面,当前国内BIM公司到处开花。根据年初的数据,业界有大约200家BIM软件公司,提供超过400软件产品,更不用说多如牛毛的BIM咨询公司。这些公司构成了一条长尾,将BIM市场迅速拖入一片红海。在迅速向社会普及BIM技术和概念的同时,也为未来的BIM创新造就温床,毕竟SME(中小企业)才是多数现象级创新的源头。同时,我们也看到,众多的IT公司、测绘企业等进入会场分享经验,显示BIM发展的支持性外围产业圈开始成型。


五是智能化BIM应用趋势明显,大有星火燎原之势。笔者所指的智能化BIM应用,是指能够自动(或半自动)响应工程管理需求的BIM应用,其支撑技术可能有计算机视觉、知识发现算法、语义网络等。在广州地铁的分享中,他们提出可以依据层次分析法、神经网络技术等方式对设备管养大数据库进行机器学习,并推导构件损伤模型及自动生成维护报告等。笔者在年初曾经有一个相关课题获得立项资助,现在很高兴地看到业界也开始注意到类似的问题,相信他们可以在这方面走得比我更快。可以想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积累之后,人工智能辅助设计、自动生成施工计划及派工单、自动维护计划生成等现在看来天方夜谭的应用可能会变成现实。笔者非常赞同广州地铁邹东的看法,即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绝不会代替人类的工作,反之,正因为人类的创造力不可替代,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地释放人类的创造力。说到这里,笔者还要提供一个观察,即业界对于新技术的“克制型”传播,显示大家在实务中更加实事求是,BIM疯狂进行overselling的阶段应该已经告一尾声了。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此次会议的一些观察,或许,我们正是在见证业界应用BIM的“新常态”的形成。在会议中,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和同行们就高校本科、研究生的BIM课程的内容设计进行更多的交流,我们期待和更多学界和业界同行就此问题进行交流。


欢迎继续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BIM纷多彩

[attach]60786[/attach]






欢迎光临 EaBIM (https://eabim.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