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

标题: 装配式建筑之“误”与“解” [打印本页]

作者: 鸿业BIMSpace    时间: 2016-7-24 00:00
标题: 装配式建筑之“误”与“解”
本帖最后由 鸿业BIMSpace 于 2016-7-25 09:54 编辑 - l. C, z# h9 A
+ s8 M  l+ L! Z
[attach]57151[/attach]
( a) X: p1 O, j! S: O2 e2 F6 o9 K
    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并建立起56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11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随着今年国家鼓励政策的不断出台,各地也纷纷跟进落实,行业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作为涉世相对较浅的一种新兴产业,建筑产业化的发展也面临着多种挑战和问题。- W$ o5 [) x3 J- _# r
高成本是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或推广的因素
' D2 M; H' S- j! J" E$ P" K
    其实,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并非近几年才启动,1999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上海作为全国较早推进装配式住宅试点的城市之一,第一个项目建设早在2006年就启动了。只不过,装配式建筑高成本对应小市场,市场积极性不高,发展的脚步也就迟缓了。. ?! O! @$ g3 M3 f2 T" c
    理论上,在没有任何外部因素的情况下,建造一幢房子所需的材料是相对固定的,仅以材料成本来比较,无论是采取何种方式来建造房子,成本也应是比较接近的。事实上,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却比传统方式建造房子要高得多。据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测算,目前,上海的装配式建筑较传统建筑每平方米的增量成本350元至550元不等,而且预制装配率(预制构件体积或价值占全部构件体积或价值之比)越高,成本也会更高。7 c  c, u) B: j0 v2 S$ F
    装配式建筑的为何高成本  z. A0 p% V' x
    一是工艺成本。装配式建筑技术难度更高,初期的研发投入,以及预制构件生产所需要的机械设备投入,都比较大,转嫁到构件成本上也就更高,除非装配式建筑的体量足够大,使得构件产量达到较大规模,才能摊薄成本;
3 v* ~' Q$ X1 P& i  D
    二是物流成本。只有从工厂到施工地点的距离在100公里左右,物流成本才相对合适,若工厂离得太远就不划算了。此外,从整条产业链来看,装配式建筑从规划、设计、生产、运输到施工,各个环节的衔接尚不是很顺畅,也平添了不少成本。
- P# D4 r/ L9 o$ Q3 y
“近几年,为了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上海有关部门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不少政策来引导和扶持。”据介绍,目前的扶持政策主要是建筑面积奖励,对自愿建设装配式建筑的住宅项目,给予预制外墙或叠合外墙预制部分不计入建筑面积的鼓励政策(不超过地面以上计容建筑面积的3%)。不仅如此,还有更加直接的建筑节能专项扶持资金补贴,对于符合要求的装配式住宅项目,预制装配率达到15%以上,每平方米补贴60元人民币,预制装配率达到25%以上,每平方米补贴100元。对于装配式公共建筑项目,若达到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或高标准建筑节能示范项目标准要求的,还会被优先纳入建筑节能专项扶持资金补贴范围,等等。; x  b# y! c0 \% n, Q: X* F
   专家解读:高成本多为误区7 l5 f" M6 _9 D0 Z7 m1 ^: l
   就国内来讲,成本比较普遍存在误区,往往将装配式住宅的所有成本与传统建筑的结构成本直接对比。
1 _  W6 I( s& D  h' Y2 `* i6 @1 K
这样的对比是不科学的,因为采用预制件的装配式住宅的建造速度相对较快;相对于工地现场手工作业,工业化制造方式能更好地保证质量,为后期装修节省资源和时间。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在于批量生产和组装,在大面积应用中优势更明显。5 m/ b& G: d! I
此外,因为工业化生产,装配式住宅的工地现场的湿作业、噪音、粉尘显著减少,环境效应也不可估量。
; h; P/ r' }! Y, c1 N
所以,装配式住宅的成本要根据具体项目综合测算,不能一概而论。8 j( J! s* v8 g4 A5 s
    综合施策应对转型隐忧' |$ l# x  ]  E' W8 a) }5 U2 g( l+ P, _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各地“高歌猛进”布局装配式建筑的同时,仍存在投入成本高、社会认知低、发展掣肘多、市场秩序乱等问题,制约着行业发展。1 q. ?, b* o  Y+ Z# w0 G4 q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建筑业转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亟须统筹规划发展,助力这一新兴产业科学健康发展。  }% }1 p* }! s% W9 [0 [) W1 h9 H( _
    一是厘清社会认识,提高公众认可程度。在社会认知层面,建议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5 q& _+ m  w! e2 }
    二是进一步完善住宅产业化的标准制定、检查验收、优惠鼓励等方面政策。唐芬、刘海群等业内人士认为,利用工业化的方式建造装配式建筑,重要的是要打造标准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只有标准体系建好后,才能具备快速复制的条件。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住宅产业化项目质量验收标准和部品部件检验标准,进一步落实鼓励政策,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以规模化经济降低生产成本。# R/ e  J/ W7 u* r2 s
    三是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解决交叉监管、监管盲点等问题。记者采访了解到,建筑业产业化转型使工厂成为施工现场的一部分,需对传统的监管模式和工作方法进行突破和延伸。康庄表示,目前行业现行管理体系涉及多个部门且“泾渭分明”,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业态,需避免“九龙治水”的问题。建议探索建立工程总承包模式的监管体系,对建筑产品进行“一条龙”监管。
' X1 a% ]- D' D$ p( R8 |1 M* I" i
四是做好统筹规划,防止一哄而上,形成新的产能过剩。“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有的企业盲目跟风,出现了混淆概念、产能过剩、行业良莠不齐无序竞争的苗头。”唐芬建议,各地政府要合理规划、通盘考虑,“千万不要把住宅产业化做成第二个光伏产业。”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与资金实力,在某一细分领域围绕产品深耕细作,而不是都去建大型工厂,投入到大而全的全产业链生产中。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8 d  I& C' K  c" p

作者: redmoonworks    时间: 2016-7-25 10:57
看看
作者: EaBIM门户编辑    时间: 2016-7-29 09:20
很好
作者: EaBIM门户编辑    时间: 2016-8-4 09:40
很好




欢迎光临 EaBIM (https://eabim.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