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

标题: 香港住宅产业化实践最初与公屋建设有关 [打印本页]

作者: 卫德住工科技    时间: 2014-12-1 00:00
标题: 香港住宅产业化实践最初与公屋建设有关
  利益相关方:部件制造   做预制的话需要预制生产基地,如果全面实现产业化的话,生产基地够不够?生产量能否满足住宅产业化?   引导珠三角工厂转型供给住宅产业化需求   据了解,深圳100至150公里范围内都有香港公屋产业化的工厂,生产基地足够,但深圳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国内构件售价香港价格是内地价格的一倍甚至几倍,比如在深圳3000元左右,在香港能卖到六七千元。岑岩介绍,这段时间香港经济不是特别景气,也可能是环保的原因,开工率往往不足,因此有生意不好的工厂愿意做低价。除香港的工厂外,他进一步介绍,珠三角有大量地铁管线厂,下一步政策出台以后,政府会引导这部分工厂转型来供给需求。他强调,现在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产能,只要政府有需求,产能不是太大的问题。   香港经验   奖励措施促使住宅产业化   香港住宅产业化实践最初与公屋建设有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尝试装配式施工,刚开始是模仿日本的“后安装工法”(先进行主体施工,后进行外墙装配),但由于香港降雨充沛,导致了渗水问题严重,香港政府每年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维修。   上世纪90年代后,就慢慢改变了这种建造模式,先安装预制外墙,后进行内部主体现浇的“后安装工法”,发展到现在组合户型有四套标准化设计,预制率约30%。而香港的私人发展商之所以采取产业化,与香港政府以补贴面积方式成功引导有关。2001年香港政府出台建筑面积奖励政策,对采用预制外墙的商品房给予建筑面积奖励(6%~8%),可用于出售。   香港的公共房屋一直秉持标准化,每三年改一代,至今已经改了差不多二十代。整体预制卫生间,目前在香港公屋运用比较广泛,杜绝了卫生间漏水的问题。卫生间装修、洁具都在工厂安装好,减少了施工工作。在香港,传统方式建造的公屋,一套房子一个月平均要300元维修费用,工业化的房子只需要15元。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副处长岑岩认为,从香港可以总结出四条经验:一、上世纪80年代保障房就开始盖了。二、2001年政府出台建筑面积奖励吸引开发商来盖。三、政府推广标准化设计。四、现装法,防止渗漏水。   业界建议   工业化方式建房寿命可达100年   陈振基,亚洲混凝土协会建筑工业化会员主席   香港在2010年对现已有的150个楼盘中的8个楼盘,请理工大学对建筑物或者单位的质量进行研究。楼房受海水侵蚀、海风侵蚀,也有受风的侵蚀比较严重,最后研究结果就是用工业化方法建造的楼房,寿命可以达到100年,而且维修费用比传统的小得多。建筑有一个概念叫生命周期成本,也就是一个建筑不能光考虑当时建造花了多少钱,或者买的时候多少钱,还要考虑50多年中间房子维修费用多少,这样算下来,工业化是有很大优势的。我们会注意到从前的建造费用比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其中没有考虑到我们选择的结构形式。   建议住建局能改变验收方式   现在政府的报建验收流程都是建立在传统之上,打个简单的比方,一般项目是主体上去以后,基本上做到一半了才开始砌砖,砌完砖再抹灰,从上到下,先要结构验收,再主体验收,然后再做到装修验收。但产业化项目不一样,主体一边做,墙也跟着做,外立面也在做,装修同步进行,实际上再过三个月来看,上面还在盖楼,下面已经开始装修了,但传统方式必须先把结构全部做完,然后再做装修,所以建议住建局能改变验收方式。   官方微信:weidezhugongkeji   新浪官方微博:沈阳卫德住宅工业化科技有限公司




欢迎光临 EaBIM (https://eabim.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