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

标题: [面向对象] 实体框架之领域驱动实践(二):分层架构 [打印本页]

作者: 萧闫子    时间: 2014-1-10 11:10
标题: [面向对象] 实体框架之领域驱动实践(二):分层架构
在引入实例以前,我们有必要回顾,并进一步了解分层架构。“层”是一种体系结构模式[POSA1],也是被广大软件从业人员用得最为广泛而且最为灵活的模式之一。记得在CSDN上,时常有朋友问到:“分层是什么?为什么要分层?三层架构是不是就是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朋友的问题很简单,分层嘛,不就是将具有不同职责的组件分离开来,组成一套层内部高聚合,层与层之间低耦合的软件系统吗?不错!这是分层的目标。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分层呢?
领域驱动设计的讨论同样也是建立在层模式的基础上的,但与传统的分层架构相比,它更注重领域架构和技术架构的分离。

传统的三层架构
  如上文那位朋友提的问题那样,最简单的分层方式自然就是“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这个思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注意图中打虚线的“基础结构层”,从实践的表现上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就是一些帮助类,比如SQLHelper之类的,也可能是一些工具类,比如TextUtility之类。这些东西可以被其它各层所访问。而基于分层的概念,表现层只能跟业务逻辑层打交道,而业务逻辑层在数据持久化方面的操作,则依赖于数据访问层。表现层对数据访问层的内容一无所知。
  从领域驱动的角度看,这种分层的方式有一定的弊端。首先,为各个层面提供服务的“基础结构层”的职责比较紊乱,它可以是纯粹的技术框架,也可以包含或处理一定的业务逻辑,这样一来,业务逻辑层与“基础结构层”之间就会存在依赖关系;其次,这种结构过分地突出了“数据访问”的地位,把“数据访问”与“业务逻辑”放在了等同的地位,这也难怪很多软件人员一上来就问:“我的数据表该如何设计?”

领域驱动设计的分层
  领域驱动设计将软件系统分为四层:基础结构层、领域层、应用层和表现层。与上述的三层相比,数据访问层已经不在了,它被移到基础结构层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上图还可以看到,表现层与应用层之间是通过数据传输对象(DTO)进行交互的,数据传输对象是没有行为的POCO对象,它的目的只是为了对领域对象进行数据封装,实现层与层之间的数据传递。为何不能直接将领域对象用于数据传递?因为领域对象更注重领域,而DTO更注重数据。不仅如此,由于“富领域模型”的特点,这样做会直接将领域对象的行为暴露给表现层。

  从下一个章节开始,我将以最简单的销售系统为例,介绍实体框架(Entity Framework,简称EF)下领域驱动设计的应用。






欢迎光临 EaBIM (https://eabim.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