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 一、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通知》和《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助力交通强国、交通强省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4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牢牢把握交通“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定位,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遵循网络优化强功能、跨界融合增动能、高质量发展提效能的发展思路,以枢纽升级、湾区一体、多元融合、质量引领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协同、融合、一体化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为深圳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三、规划基础 (一)成就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不断增强。 大湾区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水平稳步提升。 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持续提高。 (二)短板 综合交通枢纽竞争力与世界一流存在差距。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升。 物流设施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综合交通绿色智慧发展水平尚未达到先行示范要求。 四、基本原则 先行引领、稳步推进。 协同联动、统筹融合。 人民至上、公平包容。 创新驱动,智慧引领。 绿色转型,安全发展。 五、发展目标 到2035年,高水平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形成“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实现“10-30-60”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进入全球先进行列。 “12312”出行交通圈: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 “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10-30-60”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10分钟接入高快速路网、30分钟可达高铁枢纽、60分钟可达机场枢纽。 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际国内通道网络全面覆盖,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综合立体交通网质量效率与安全绿色发展水平全球领先,交通领域新技术广泛应用,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和可持续交通发展典范,为深圳建成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当好先锋。 六、指标体系 遵循传承和创新结合、规模和质量并重两大原则,设置规模布局和发展质量两大类共36项指标。其中,规模布局指标15个,重点推动交通设施扬优势、补短板;发展质量指标21个,重点推动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七、主要任务 围绕“强化综合立体的对外交通网络、完善多层畅达的区域交通网络、推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4个方面,梳理18项具体任务。 (一)强化综合立体的对外交通网络 1.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和航运枢纽 构建“一体三翼”港口总体格局(到2035年,力争集装箱吞吐量增至4100万标箱,LNG接卸量达到2400万吨,汽车运输量达200万辆)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构建内外畅达多式联运疏港体系(到2035年,总计开通30个以上内陆港) 全面提升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到2035年,深圳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的排名由当前第17名提升至前5名) 2.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 共享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到2035年,实现全市域60分钟可达宝安机场) 构建畅达全球的国际航线网络(到2035年,深圳机场国际客货运航线数量力争达到120条以上) 建设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基础设施(到2035年,深圳机场旅客年保障能力达到1亿人次,货邮年保障能力超过350万吨) 3.拓展高效复合的对外陆路通道 构建全国快速通达的高速铁路网(到2035年,六大铁路复合走廊全面成形,国家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40公里以上) 持续完善对外轨道复合枢纽体系(到2035年,全市实现高铁出行“多点始发、就近乘车”,全市域30分钟可达高铁枢纽) 打造通达亚欧非的国际班列网络(到2035年,国际班列年开行量超600列) 4.建设海陆互济的油气管道网络 优化油气资源保障与供应布局 完善多层次管网输配系统布局 (二)完善多层畅达的区域交通网络 1.建设融合高效的城际铁路网 构建多网融合的轨道交通体系 建设多点直连的城际铁路网(到2035年,实现至湾区城市核心区、深圳都市圈重点片区1小时通达) 优化城际铁路建设运营模式(实现“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 2.完善功能协调的高快速路网 增强高速公路网区域服务能力(全面实现都市圈2小时、大湾区3小时全域通达) 完善均衡覆盖的市域骨干网(到2035年,全市高快速路通车里程达1000公里) 3.构建立体协同的深港交通网 完善多功能的跨界通道体系(到2035年,深圳30分钟可达香港北部都会区的人口比例提升至60%) 完善复合型深港口岸布局 推动跨境货运模式转型升级 4.建设公铁复合的深汕交通网 打造“四横一纵”轨道交通走廊(推进深汕高铁建设,实现与深圳半小时“飞地+同城生活圈”) 构建外联内畅的干线公路网(实现普通国道、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分别提高到96%、65%以上) (三)推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 1.推进走廊枢纽一体化融合 推动交通走廊的复合集约建设(到2035年,新增/改扩建干线道路里程空间复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打造融合一体的交通枢纽体系(到2035年,实现新建枢纽复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提升先进制造业园区交通服务(到2035年,实现各园区“10分钟上高快速路、20分钟抵达对外物流枢纽、具备轨道交通站点服务”) 合理统筹地下空间交通网络体系 2.促进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 构建“7+30+N”货运枢纽体系(到2035年,高标仓面积占比提升至60%) 加强集疏运网络衔接和组织协同 建设全球跨境快邮集散中心(到2035年,快递业务量提升至150亿件以上) 加快城市物流发展方式创新 打造现代物流类总部经济集聚区 3.加快低空经济中心建设 加快大型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加快建设涵盖医疗救护、交通救援等功能的超100处公共服务类起降点) 完善直升机交通服务网络 打造无人机飞行服务网络(到2035年,全面建成支撑异构、高密度、高复杂性低空飞行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培育壮大深圳低空经济与空天信息产业(到2035年,无人机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4.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 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创新高地 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应用高地 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高地 5.推动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 完善通山达海的绿道网络 促进海上休闲旅游业发展(到2035年,邮轮旅客年吞吐量(含大湾区水上游)增长至390万人次) 构建“快旅慢游”的东部旅游交通体系 加强重点旅游项目的交通配套 (四)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 1.构建更可持续的绿色交通系统 推进交通用能结构低碳绿色转型(到2035年,港口LNG加注量达到220万立方米,新能源机动车保有量超280万辆) 打造清洁低碳的绿色运输服务网(到2035年,深圳港海铁联运和水水中转占比提升至60%,全市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提升至85%以上) 构建交通运输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污染协同防治 2.构建全员友好的交通服务体系 完善面向交通出行者的普惠交通服务(到2035年,力争实现城市轨道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轨道站点800米范围人口岗位覆盖率达到75%以上,高峰期公共交通与小汽车全链条出行时间比由1.7降为1.3) 完善面向交通从业者的关怀保障体系 3.加强全天候、全周期安全保障 完善应急物资仓储运输保障体系(到2035年,实现应急物流枢纽及转运中心10公里覆盖率达到100%)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韧性水平(到2035年,重大桥梁、边坡、隧道智慧监测应用数量增加至200个以上) 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安全治理体系 4.构建数字化、智慧化设施体系 推进对外运输服务与组织智慧化提升(智慧道路、智慧港航、智慧机场、智慧交通枢纽) 构建智能化城市载运工具与设施体系(至2035年,全面实现既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100%建立BIM模型并导入CIM平台。) 持续推进交通一体化治理平台建设(到2035年,实现全市交通治理智慧化平台数据共享率达到100%) 5.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治理体系 提升城市交通综合治理能力 完善行业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建立新型行业治理体系 创新可持续投融资政策 八、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领导、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建立组织协调、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
|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5-5-2 02: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