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近期,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其中,第四章“主要任务”的第四节"促进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中提出支持骨干企业积极投入开源社区建设与发展,搭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共性开源数字平台,开发AI算法、CIM模型等基础平台和高复用性的通用应用,打造软件技术服务平台,支撑政务、民生、产业相关软件开发和应用。 原文如下: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宁政办发〔2021〕69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0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9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涉及CIM的内容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制造业数字赋能升级。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探索建设虚拟产业园,推动全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重塑制造业新优势。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深入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鼓励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示范,着力培育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深度应用,支持企业建设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管理系统,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企业上云、设备联网,开展“共享工厂”建设,开展企业间智能排产、网络化协同设计、供应链优化和设备远程运维等应用,促进企业各生产经营环节数字化全面互联和综合集成。到2025年,全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规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0%、规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完成企业智能化改造500家以上,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0个。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标识解析服务体系。聚焦重点行业,建设一批技术先进、性能优秀、应用效果好的行业级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一批3D打印核心软件、工业APP服务平台。面向制造资源集聚程度高、产业转型需求迫切的区域,打造区域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平台在“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落地。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体验中心,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和动态体验感知等手段开发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柔性制造。拓展宁夏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应用领域,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区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突破2000万个,建成使用100个以上企业级、10个以上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推广数字能源应用。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生产领域的深入应用,推进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探索风、光、水等清洁能源领域数字化管理应用,加快构建智能化的电力调度交易和运行机制,创新消纳模式、增强调节能力,推动形成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助力新能源示范区建设。加快基础生产智能化、精细化工柔性化,推动实现能源生产的实时监测,精准调度、故障判断和预测性维护,提升能源生产效能。推进建设覆盖能源生产、储存、输配和消耗各环节的数字化能源管理中心,实现能源的集中管控,重点建立集团、分厂、车间、重要耗能设备四级数字化能源计量体系。到2025年,形成一批新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 探索建设虚拟产业园。通过企业虚拟化和搭建网络虚拟平台,探索建设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范式从传统的基于地理空间集中向新型的基于虚拟平台集聚转变。探索推进数字产业链,开放性汲取更广范围的优势产业资源集聚,实现线下“实体”与线上“虚拟”有机结合、充分竞争、共同发展,促进规模、能力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加快工业园区智能化建设和管理,支持建设园区在线综合服务平台,提升要素集聚和综合配套能力,持续推进园区低成本化改造。到2025年,24个开发区全部完成智能化改造。 (二)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过程集成应用,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特色农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 加速农业生产数字化。加快建设宁夏智慧农业大数据,建立涵盖全区农业特色领域的基础资源大数据库,实现全区农业数据应归尽归。加快基于农业大数据的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智能决策等应用开发,广泛推广大数据应用试点,赋能农业生产过程。积极引导农业示范区、产业园和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智慧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机械设备和生产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农机作业、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业作业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建成5个数字农业示范县、300个大数据标准园(场)示范区。 推进农业经营数字化。持续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发挥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作用,培育本土电商市场主体,构建完善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拓宽全区农产品销售渠道,重点推进特色农产品电商发展。持续推进建设宁夏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强化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深度合作,拓展特色优质农产品外销渠道。全面推进“数字供销”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引领发展区域性联合社、联合体。鼓励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和宁夏特色农产品品牌展销合作,支持重点企业数字化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加快推广智能技术应用,提升农业经营主体智能化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服务,辐射乡村创新创业,探索“互联网+”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到2025年,全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200亿元。 推动农业管理服务数字化。建立农业管理决策支持体系,完善市场预警、政策评估、监管执法、资源管理、舆情分析等决策支持服务。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智能化监测分析预警系统,推进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关键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互通。完善农技在线服务,开展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生产性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文献大数据、农业科学大数据、农业科研管理大数据等集成应用。到2025年,全区农业数字化管理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农业管理决策基本实现信息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品100%实现在线追溯,数字农业农村服务实现村级覆盖。 (三)加速服务业数字化新提升。 持续推进“互联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服务业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依托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试点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鼓励生产性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向方案设计、系统建设、运营管理、远程维护等一体化服务提供商转型。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深度融合,重点突破涉农金融服务痛点难点。推进建设全区交通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智能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推进“智慧云仓”建设。推进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研究开发等科创服务数字化转型,提升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到2025年,建成2个—3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园区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 创新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聚焦“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国家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试点,加快相关产业发展成果在全区转化推广。持续建设数字校园,完善宁夏教育云平台,“三个课堂”应用全面普及,积极引导企业专业技术课程资源与东部地区对接。持续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升级城乡供水云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完善城乡供水信息网,加快“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推进文化旅游业数字化发展,加快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景区建设。围绕与居民日常消费密切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全生态链,培育数字化服务业态,完善物业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智慧社区应用。利用互联网补齐农村消费设施短板,推动乡村商贸振兴。到2025年,“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深化,数字校园覆盖率达到100%,全区三级以上医院智慧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培育数字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培育跨境电商生态圈。加快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等建设,强化VR/AR/MR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广虚拟体验周边产品。推动多元多层消费平台数字化改造,推进社区商业线上线下融合,推动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等数字化改造,探索线上菜篮子、社区云超市等新模式。鼓励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到2025年,全区网络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建成银川综保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建成5个—7个高品位智慧商圈/商业街;新兴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形成3个—5个以上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创品牌。 (四)促进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 按照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着力培育的发展思路,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释放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开发,同时探索发展新兴数字技术产业,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积极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引进智能终端制造骨干企业和项目,完善智能终端产业链条,重点发展手机、计算机等消费电子的零部件制造,以及新型可穿戴智能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智能终端制造业。引进IDC配套设备生产线,发展海量数据存储设备、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设备、数据采集产品以及大数据一体机等大数据硬件产品制造。支持半导体材料、锂离子电池、半导体照明等领域新型电子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推动电子仪器仪表产业升级,提升电子仪器仪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 集聚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加快实施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持续推进以国家(中卫)数据中心集群为核心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发挥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基础优势,引进、承接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大数据中心落户宁夏,打造西部重要的大数据处理、存储和灾备基地。推动信创云、超算中心、区域性工业大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产业建设,推出国产化系列产品,打造国产云服务体系。培育从事IP地址集中翻译、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业务的企业,打造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生态。加快数据存储向数据应用转变,主动对接沿海数字经济发达地区,探索大数据服务体系,拓宽数据加工服务领域。到2025年,建成国家(中卫)数据中心集群,集群内新增2.5kW标准机架66.3万架,集群内数据中心的平均PUE≤1.15/WUE≤0.8,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不低于65%。 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开发应用。以银川为核心,打造辐射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等数字经济发展载体的创新能力交互通道,支持全域数字应用发展。支持骨干企业积极投入开源社区建设与发展,搭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共性开源数字平台,开发AI算法、CIM模型等基础平台和高复用性的通用应用,打造软件技术服务平台,支撑政务、民生、产业相关软件开发和应用。支持本地软件企业与国内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协同攻关一批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等创新应用。加快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培育,推进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开发应用,探索突破北斗位置服务关键技术,构建北斗导航与位置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超算、智能计算、信创云等新计算产业在宁夏的规划、布局和发展。到2025年,努力培育5家收入过亿元企业。 (五)建设泛在智能新型基础设施。 坚持共建、共享、共用原则,统筹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支撑基础。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实施“宽带宁夏”工程,完善城乡宽带基础网络,加快5G独立组网(SA)网络规模化部署,推动5G连续覆盖和室内场景深度覆盖。试点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推进网络、应用、终端基于IPv6的全面改造升级。加快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运营,进一步打通国家枢纽节点间的网络传输通道。加快构建“云、边、超、智”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体系,继续在中卫建设满足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在银川部署建设中小型城市数据中心,在低时延和边缘计算业务上布局满足极高实时性要求的边缘计算中心,建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积极争取并推进国家超算中心建设,提前规划和布局智能计算中心,打造西部乃至全国算力高地。到2025年,实现城镇千兆光纤和农村百兆光纤全覆盖,基本形成热点地区多网并存、农村地区一网托底的5G网络覆盖格局,5G基站达到3万个。 加快建设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广覆盖、低功耗的物联网络,建立NB-IoT、4G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加快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建设。鼓励企业围绕种养业、制造业、物流运输、医疗、教育等产业领域实施基础设施数字化融合改造,打造一批融合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在自然灾害、城市管线、国土资源、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等领域感知体系的全面深化,加快推进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全域推进煤矿、电网、气网、水网等智能化建设。推进广电5G与传统有线电视网络基础设施融合。加快推进黄河堤防安全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等数字化监测体系建设,打造黄河宁夏段全域覆盖的生态保护数字底座。到2025年,移动物联网终端数超2000万个,智慧化应用终端全面推广。 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持续争取和布局数字经济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以支撑数字应用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区内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与区外创新资源紧密对接,聚焦北斗、新计算、超算、信创、安全等领域组建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鼓励现有传统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加快数字化发展创新,加快对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的技术和应用研究,重点突破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领域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载体培育,支持五个地级市推进建设立足自身产业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园。到2025年,建成国家北斗应用创新服务基地,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载体。 (六)拓展数据资源融合应用。 全面深化数据资源采集体系,强化社会公共资源数字化,以政务数据共享开放为基础,加快探索推进公共数据、社会数据的共享开放,加快推进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强化数据与应用融合创新,持续释放数据资源价值。 加快公共资源数字化。健全政府数据资源标准规范,编制完善区、市两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明确数据来源、格式、更新、共享和开放属性,持续完善各类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有序推进政务数据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公共资源数字化,完善数据标准,依托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社会数据源,推动城市数据体系、业务数据体系建设。以产业数字化发展为契机,以政府和社会资源数字化为撬动,以上云用数赋智为抓手,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领域有公共属性的企业资源数字化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政务数据中台、城市数据中台和业务数据中台。 深化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加强大数据从“采集到应用”全过程标准规范建设,完善全区统一、涵盖广泛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和公共数据开放制度,提高公共数据“采集到应用”的质量和规范性。探索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清单制度,强化数据资源统筹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完善不同类型数据使用流程和安全管理措施。加快宁夏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数据汇聚、存储、管控、治理、共享、开放的高度集成集约。支持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文化教育、普惠金融、市场监管等领域率先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探索。到2025年,宁夏大数据中心建成并发挥作用,公共领域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激活数据资源应用价值。以释放数据价值为导向,加强数据资源确权、流通、交易、应用、开发、保护等规则体系研究。探索建立社会数据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依托国内现有大型数据交易平台开展数据交易试点,强化数据交易行为管理,逐步构建数据要素价格公示、监测预警、价格调查制度,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合理行使数据定价自主权,依法合规开展数据交易。加快推动政企数据融合应用创新,引导具有公共属性的企业数据深度应用,强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数据支撑作用,推动“政企数据协作”,释放数据潜力。围绕民生消费、经济建设、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构建一批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典型场景应用,培育市场化数据应用服务主体、公益性数据服务组织和研究机构,完善数据供应链。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宁夏特色的数据融合应用创新成果,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七)加强数字经济开放合作。 立足全区发展数字经济的资源禀赋,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发展开放型数字经济。 畅通区内数字经济循环体系。鼓励跨地市统筹资源要素,建立数字经济“区内飞地”,打造宁夏数字经济“区内循环”。重点鼓励中卫依托自身数据、算力、网络优势,在银川设立数字经济“区内飞地”,利用银川在全区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支持创新创业企业非转移式入驻,开展数据挖掘、数据加工、数据应用、数据可视化等数据产业链下游生态发展,支持围绕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的IP地址集中翻译、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创新业务。支持以吴忠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核心,在银川、石嘴山等工业园区就近设立标识应用创新“飞地”,形成“解析在吴忠、应用在全区”的工业互联标识应用格局。到2025年,形成2个—3个“区内飞地”特色示范。 加强区域数字经济合作发展。依托宁夏的自然条件、绿色能源等资源禀赋,发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数据和算力优势,以及“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加强与内蒙古、甘肃的差异化算力合作,强化对陕西等地的算力辐射,依托南向陆海经济联动走廊建设,持续推进闽宁数字经济深度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务实合作,探索跨区域数字经济“区外飞地”合作模式。完善跨区域“飞地”合作机制,在经济活跃地区建立数字经济“虚拟产业园区”,聚焦数据资源配置、数据价值挖掘等领域,依托发达地区的人才、科技、资金优势,探索“东数西算”“东智西用”实践新路径,逐步打造宁夏数字经济“区外循环”,补足区内创新短板。加快推动招商引资与“飞地”建设有机融合,精准引入数字经济领域优质企业。充分发挥银川智慧城市峰会、中卫云天大会等平台优势,加强宁夏数字经济发展名片推广,拓展招商吸引力。到2025年,国家(中卫)数据中心集群内“东数西算”算力占比达70%以上。 扩大数字经济国际交流合作。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网上丝绸之路”战略,加快推进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强化数字经济领域开放合作。重点依托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及分中心等载体,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离岸数据存储、数字服务贸易、电子专用材料等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内陆地区数字经济开放合作样板。到2025年,全面建成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八)提升数字经济治理水平。 加快推动数字政府中的监管体系、治理体系向数字经济领域开展适应性变革,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释放促进数字经济生产力,服务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创新数字经济监管模式。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地方数字经济发展立法。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加快建立市场化、法治化、数字化的协同创新监管机制。有效放宽事前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新模式应用,健全触发式监管机制,探索适用于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型监管手段,提高对创新业务的可控监管能力。探索建立容错纠错免责与减责清单,完善风险拨备资金、保险计划、应急处置等机制,推动创新发展。到2025年,形成1项—2项数字经济监管机制改革创新。 完善数字协同治理体系。探索建立政企信息交互的共治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约束惩戒机制。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推动互联网平台依法合规经营、履行社会责任,以服务实体经济和遵从审慎监管为前提守正创新,形成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数字经济生态圈。发挥平台企业作用,鼓励牵头制定行业公约,推动行业自律发展。加强对网络违法行为的防范和处置,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治、行业自律、市场监督“四位一体”的新治理机制。到2025年,形成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建设数据安全监管平台。强化数字技术在数字经济治理中的应用,研发大数据智能监察、风险监测评估等创新技术,重点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监管智能化转型领域应用。依托网络交易信息采集和多维度大数据分析模型,建设网络交易主体和网络交易行为的大数据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涉嫌违法的网络交易行为。深化互联网司法、互联网公证、互联网仲裁建设,探索建设在线电子证据取证固证系统,为线上经济活动监管执法提供支撑。到2025年,全区数据安全监管能力全面提升。 |
|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4 11: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