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近日,临海市发展和改革局 临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印发关于《临海市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其中,第四章“铸就“临海工程”卓越品质”的第二项“优标准领航‘临海工程’新发展”中提出提升先进标准研制能力,鼓励建设工程企业加大标准化投入力度,支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提升先进技术标准研制能力。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新技术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建筑规划、勘查、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的集成与创新应用,参与研制和推行一批建筑业信息化技术标准。鼓励企业确立适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产品和装配施工标准,提升标准化建造水平。 原文如下: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临海市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临海市发展和改革局 临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年11月11日 临海市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夯实质量基础,质量发展水平全方位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临海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临海市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紧紧围绕“建设活力品质幸福临海”的奋斗目标,在产品、服务、工程、环境等领域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台州市获得浙江省政府质量奖“零”的突破,4家企业获台州市政府质量奖,1家企业获台州市政府质量奖提名奖,获省级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3个,台州市级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3个,成功建设浙江省太阳镜产品质量检验中心。首创“五统一”放心消费工作模式,全面实施“放心消费在临海”行动,在卫生健康服务、教育服务、市政公用事业、文化和旅游等11个公共服务领域,全面部署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创“鲁班奖”1项,省级优质奖项7项。环境整治取得突破,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 优化标准供给,先进标准体系实现全域覆盖。“十三五”期间,全市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221个,主导制定浙江制造标准30个。其中主导制定国家标准3个,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个,台州科锦轴承有限公司参与制定了ISO/TR 20051:2020《关节轴承 额定载荷系数的推导》,成为临海市首家参与国际标准起草的企业。创建国家级标准化项目1个,省级标准化项目4个,市级标准化项目10个。 强化品牌建设,“品字标”认证企业队伍不断壮大。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标准链为核心,围绕“标准+认证”“服务+推广”,完善“品字标”品牌培育机制。全市累计“品字标”企业20家,加快推动“品字标”企业走出去,加大“品字标”标准制定、认证及品牌推广工作力度,进行全产业链对标达标行动。优化提升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等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进一步提升临海品牌形象。 聚力科技支撑,质量技术基础不断夯实。“十三五”期间,率先在全省搭建“防疫物资检验检测共享平台”,建设浙江省临海现代医药化工产业质量基础服务平台、眼镜产品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初步建成临海现代医化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组建计量、质检两个帮扶技术团队入企开展帮扶,开放实验室检测服务2000多批次。引导351家企业导入ISO9001等管理体系,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 加强组织领导,质量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加快质量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质量提升的体制机制,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临海市加强“三强一制造”建设加快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强化创新驱动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意见》及《临海市“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将质量工作纳入市政府对镇(街道)及头门港经济开发区专项工作目标任务考核,扎实推动质量发展部署落地,构建起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发力、多元共治的“大质量”工作格局,促进质量全面提升。建立质量诚信管理体系,加强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主体信用记录。 “十三五”期间,临海市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质量发展工作取得突出成效,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质量管理机制、评价机制、惩戒机制和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有一定差距;三是质量安全监管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三非两超”的违法现象仍然存在;四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优标准、强品牌,持续推进临海市高水平质量强市建设。 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质量发展新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需充分挖掘和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快建立与整合优化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要充分发挥临海民营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加快数字转型、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激发民营经济新活力,围绕“实业强、机制活、环境优、城市兴、百姓富”,发挥好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的排头兵作用。 国内消费市场升级催生质量发展新要求。我国消费市场快速增长,人民对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需求日益增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引领的发展之路。因此,临海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强化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严把质量关,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浙江“重要窗口”建设提出质量发展严要求。“十四五”时期,浙江省委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主线,努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台州市委作出打造“六个城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战略部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临海要充分发挥港口开发优势、交通区位优势、产业集聚优势,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打好质量、标准、品牌的组合拳,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并创造市场需求、以优标准引领价值链优化和重塑、以强品牌激发增长新动力,努力在现代化建设中当“窗口”、走前列,推动临海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临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创造质量发展新机遇。台州是我国民营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和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民营经济是临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狠抓实体经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汽车机械、医药健康、时尚休闲三大千亿产业、一批百亿龙头企业,以质量、标准、品牌的协同发展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功迈入“双千亿”时代,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第一”“质量强国”等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精神内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三引齐驱、五提并进”的全市总体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和品牌强市建设,聚焦聚力“三位一体”系统融合、“四大领域”全域提升、“三大体系”全面保障,率先实现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高水平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提供有力支撑。 “三位一体”推进系统融合。更加注重以系统思维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三位一体”深度融合,以领先标准引领质量提升,以更高质量要求打造知名品牌,以一流品牌建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将“三强”建设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形成以高质量供给创造需求、以高品质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四大领域”引领质量提升。更加注重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的“三强”建设整体性和协调性,统筹制造、服务、工程、环境四大关键领域,推动“临海制造”迈向高端,打造“临海服务”发展高地,铸就“临海工程”卓越品质,树立“临海环境”最美标杆,实现“四大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三大体系”夯实质量根基。更加注重“三强”建设的体系化与协同性,以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质量能力提升,以最严要求构筑质量安全底线,以社会共治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统筹推进质量基础、质量安全、质量治理“三大体系”支撑建设,筑牢质量发展根基。 1.坚持提质增效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突出质量引领,把质量提升作为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路径,充分发挥质量工作在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坚持创新驱动 坚持创新在质量强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创新在质量、标准、品牌建设中的驱动作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加强重点领域质量技术攻关,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临海新篇章。 3.坚持数智赋能 坚持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全面培育新业态、积聚新动能、构筑新优势,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政府质量监管与质量治理,以及企业质量管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4.坚持共治共享 坚持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质量共治机制,强化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质量强市”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导向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社会监督合力,以扎实有效的举措实现质量成果全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的质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到2025年,临海多层次、高水平的地方特色标准体系不断健全,高水平产品、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品牌形象牢固树立,制造、服务、工程、环境“四大领域”质量全面跃升,成为全省质量发展排头兵、质量创新示范地。 临海质量更具竞争力。质量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临海制造、临海服务、临海工程、临海环境“四大关键领域”质量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争创市级以上政府质量奖3家。 临海标准更具引领力。临海特色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市场主体标准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标准话语权引领力进一步增强。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20项;新增“浙江制造”标准30项。 临海品牌更具影响力。进一步完善品牌培育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品字标”品牌建设,提升“品字标”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着力提升临海制造“品字标”品牌产品竞争力和市场知名度,推动临海产品和产业实现价值链跃升。新增“品字标”企业20家,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1个。 质量治理更具高效能。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系统完整、高效运行,更大力度支撑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服务需求。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更加健全,质量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数字化现代化质量治理体系初步建成,基本形成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 2.2035 年远景目标 到 2035 年,形成覆盖全域、技术先进、国际接轨的先 进标准体系,临海产品、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临海制造、临海服务、临海工程、临海环境等各领域总体质量达到全省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面实现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三强”建设打造成为“重要窗口”标志性成果。 培育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全省构建标志性产业链机遇下,深入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深入推进汽车机械、医药健康、时尚休闲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汽车机械产业重点围绕动力电池、电机驱动、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等创新链,组织新能源汽车多元化技术路线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现代医药产业紧密对接全省生命健康创新高地和生物医药,推进化学药标志性产业链建设;时尚休闲产业抓住全省构建智能家居标志性产业链契机,加强与杭州、宁波、金华、温州等地协作。 “链长制”推动产业升级。把产业链建设作为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和深化民营经济产业链“链长制”,推进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在全链条培育路径中,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推进质量示范工程。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开展产业链、质量链协同提升行动,从产业链综合竞争力出发,整合政策、资金等资源,形成一批质量提升企业梯队;培育推动产业、企业、技术、人才的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 全面夯实企业质量管理。迭代深化产业质量提升行动,广泛开展质量强企活动,进一步开展“质量服务团”活动,为企业质量提升提供专业服务。加大对企业质量与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培育,组织进企宣传、质量培训和先进企业考察学习活动。推动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质量第一”的发展意识,引导和鼓励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培育各级政府质量奖申报企业梯队,打造若干创新强、管理好、质量优的新型标杆企业,助推临海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特色主导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坚持数字赋能,突出“亩均”效益助力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定位,突出数字融合、智能驱动、“两业”互促的智造发展目标,深入践行质量提升行动。数字赋能产业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将数字质量管理融入管理全链,提升质量创新能力,将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业规模做大、质量做优。
加强先进标准供给。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化市场体系,组建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引导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用好标准必要专利,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科技成果的标准转化,牵头组织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主导和参与制修订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先进团体标准,推进“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加强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欧盟法规等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译。实施休闲用品领域“浙江制造”标准国际化项目,开展英文版翻译,助力“浙江制造”标准国际化进程。研究构建共同富裕示范区标准化体系需求,围绕“一老一小”需求,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有效供给。 重视标准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标准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质量监管体系等全链条构建,有力推动产品质量、产业层次、品牌的提升,实现产业蜕变升级。以省级标准化项目为载体,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创新和产业应用的有效对接。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探索建立标准统一、开放的数据端口,建设互通共享的公共应用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推进临海产品、临海品牌、临海标准提质增效。 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优化提升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临海制造”品牌。 “品字标”赋能区域品牌。推进品牌集群培育现代化,推进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等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加入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和长三角产业创新智库联盟,参与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协同构建行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推进“品字标”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以“品字标”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提升临海品牌知名度和认同感。
培育服务业优质供给。以高端制造业发展和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需求为引导,深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变革,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协同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体系,逐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品质化发展,提升商贸服务、物流服务、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健康养老等服务业质量,全面聚焦“健康临海”建设、推进“放心消费在临海”工作、开启“智慧养老”全新模式、传承“千年府城”文化。建立深融互补的现代产业生态系统,努力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示范区。 提升数字生活新服务品质。一是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深入推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鼓励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不同路径的转型,加大“数字经济+旅游”“数字经济+教育”“数字经济+医疗”“数字经济+养老”等数字化服务产品供给,推动生活消费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二是数字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全面应用,以产业链为纽带,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创新要素配置方式,推动服务产品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三是政务服务数字化升级。继续深化政务服务2.0平台建设,推进数据共享和数据整合,加快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由网上、掌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实现基础业务“零材料”“零上门”自助办理,实现更多企业和个人业务网上办理,进一步提升办事群众、企业体验感,基本建成“掌上办事之市”。
提升现代服务业标准。服务临海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快推进商务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商贸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标准体系。加强消费产品和消费服务标准制定,完善消费维权、信用、执法等体系建设,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积极开展服务业标准研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先进团体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 完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落实提升营商环境工作要求,构建涵盖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等内容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促进政务服务规范、高效运转。实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快构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体系。促进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打造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营商环境。 加强引导品质消费。持续加强抓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不断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执法水平,大力推动消费维权社会共治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放心消费在临海”工作。按照创建标准要求高质量完成放心消费重点县区建设,打造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标准化体系。形成并打响“临海消费”品牌。 全方位打造“临海服务”高品质。选择产业基础良好、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业,形成有竞争力、有吸引力的高品质“临海服务”品牌。聚焦“健康临海”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优化医疗机构空间布局与资源配置,提升医疗资源供给效率,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建设,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硬件设施,形成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推动“医共体”“医联体”建设。聚焦“智慧养老”新模式,围绕多样化、规范化、智慧化、社会化、深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建成惠及城乡并具有临海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智慧养老”全新模式。聚焦“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中介服务、公共交通、文化场馆等领域延伸,不断扩大改革惠及面,按照“事项简、流程优、材料减、时间压、次数少、平台建”的要求,稳步推动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全市所有机关部门、各层级覆盖。 筑牢工程质量安全防线。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工程质量责任标识制度,实现工程质量责任可追溯。全面推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施工,推进质量行为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探索实施工程担保和质量保险制度,推行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责任险,推进政府购买监理巡查服务等试点。探索建立区域工程质量评估制度,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强化轨道交通、深基坑、脚手架、模板支撑体系等重点危大工程管控,深化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加快构建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新型建筑市场监管机制,积极实施质量安全管理“智慧化、信息化、标准化”工程,提升质量安全整体智治水平。 推行绿色建造和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规范绿色建筑标识管理。推行绿色建造方式,推动建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建造与建材协同发展,完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价体系,推广应用绿色建材,提升绿色建材质量。编制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峰专项行动方案,提升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打造新型建筑工业化标杆市,积极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全面推行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工作,加快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工程建造品质。到2025年,新增2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推进产业化标准体系建设。参照绿色建材、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钢结构等重点领域的国家标准,推动建筑部品、住宅部品、构配件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积极推动现代水利工程、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工艺、施工、监理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和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先进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深化重点领域国内外标准比对,加快适应国际标准通行规则,推动先进标准转化和推广应用。 提升先进标准研制能力。鼓励建设工程企业加大标准化投入力度,支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提升先进技术标准研制能力。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新技术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建筑规划、勘查、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的集成与创新应用,参与研制和推行一批建筑业信息化技术标准。鼓励企业确立适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产品和装配施工标准,提升标准化建造水平。 聚力打造品牌优质工程。通过支持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晋升、扶持企业挂牌上市、加强品牌创建奖励等多项措施,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开展工程创优活动,建立健全优质优价、差异化管理等工程质量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国家奖项,以及钱江杯、括苍杯等省级和市级奖项。“十四五”期间争创“鲁班奖”等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省级优质工程10项。推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申报各级政府质量奖,打造建造品牌,推行典型示范。 提升临海工程品牌影响力。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落实《长三角区域建筑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主动融入长三角建筑市场一体化合作。鼓励建设工程企业参与珠三角、京津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的建设,积极巩固扩大国内重点区域市场。紧抓“一带一路”、RCEP、中欧绿色经贸合作机制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参与北非、西北亚、西亚等传统国际区域市场和行业市场竞争,开拓发达国家区域市场,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的行业市场,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强化用途管控,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实施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实施海岸线保护与整治修复行动,加快“蓝色海湾”建设,陆海一体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实施全要素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全力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建成“天蓝、河畅、水清、土净”的美丽新临海,成为美丽浙江示范市,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 健全环境质量治理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主 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构建以改善环境治理为核心的目标 责任体系。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入推进环境治理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逐步扩大“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覆盖面。构建以环境信用评级为基础的分级分类差别化监管模式。推进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提高智慧监管水平。健全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监督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验收、监测和执法。深化完善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加强流域污染联防联控。
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处置、绿色制造等相关标准研究和发布,落实“两山”转化的国家标准。参与农村生活污水等领域排放标准的制修订。推动实施绿色制造相关产品标准,鼓励开展各类涉及环境治理的绿色认证制度。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围绕重点行业,制定一批高质量发展能效引领标准。总结提炼临海环境治理领域标准化建设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标准建设示范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标准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套,健全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大力推进经济生态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各行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引导工业绿色发展,加快推动电力、建材、石油化工等行业的生态化改造。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化,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十百千”行动,积极参与国家级绿色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落实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落实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有条件地区和重点行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大力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推动建立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广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积极推进低碳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倡导绿色出行。推行绿色保障,减少固废产生,构建分级分类的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系。实施塑料污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减少一次性保障的消耗。完善绿色采购制度,落实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聚焦未来社区建设,推广建设一批以清洁低碳能源、节能低碳建筑、垃圾分类、智慧管理等为特征的未来低碳社区,探索绿色低碳与社区生活的深度融合。 提升计量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计量测试在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围绕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建筑建材、新材料、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七大产业,加快建设先进计量基础设施,加强计量技术研究和测试服务,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搭建一批产业计量测试服务平台,抓好重点领域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以民用“三表”、农贸市场、医疗卫生、眼镜制配、加油站等为重点组织开展各类计量专项检查。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管理体系,每年新导入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的企业数同比增长不低于10%。 加强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加强检验检测技术支撑,进一步增强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建筑建材、新材料、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七大产业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与保障,积极补强智能设备、农业高端装备等行业的检测检验能力。加强制造业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覆盖重点行业的融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共性技术攻关、培训咨询等于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产品、服务、工程、环境的质量提升要求,加强检测机构建设,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规模化、市场化、综合化发展。 优化认证认可体系。全面加强认证认可的基础性工作,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大力推进质量、环境等管理体系认证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及新兴产业的广泛应用。优化认证认可服务供给,高水平推进“品字标”认证,进一步强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质量。加快建立数字服务、信息安全、低碳、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认证认可制度,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认证体系、产品。推进临海企业认证认可体系与国际全面接轨,广泛推行“一次认证、多国证书”认证模式,提升临海产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推进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智慧化”为特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高度整合、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信息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检测”体系。聚焦产业特色,依托质检、计量检测中心等平台,扩大“浙里检”应用范围,优化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核心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拓展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建设、特种设备、医药创新和审评服务等涉企职能,构建线上平台、线下实体平台联动的“1+N”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支撑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服务需求。到20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线下实体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2个以上,为产业发展和社会公共事业提供完善的质量技术服务。 健全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大风险排查和规范整治的力度,完善食品药品、农产品、特种设备、重点消费品、建设工程质量等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守牢安全底线。完成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信用监管试点工作,争取列入台州市试点支持。继续推进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工作,推行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建立质量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加大联合惩戒力度,强化信用约束。提升掌上执法应用量,现场执法的掌上执法率达到100%;按照《“基层治理四平台”市场监管部门事件处置规程》,进一步规范“基层治理四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管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做好投诉举报平台对接后的应用工作,做到及时处置、及时完结,平台事件(投诉举报事件、基层综治事件、风险预警事件)处置率100%。 加快质量安全数字化转型。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质量监测、执法监管等领域的应用,构建“精密智控”的监管体系,提升数字化监管水平。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持续开展“互联网+监管”工作。对照“互联网+监管”国家和省级监管检查事项目录清单和市地方法规、规章完成市场监管系统领域监管检查事项的全面梳理,分类确定重点领域、双随机领域和柔性监管领域。大力宣传和推广质量管理数字化,鼓励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开发数字化质量管理解决方案,建设互联化、透明化、可预测、智能化的安全和质量管理系统,在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特色主导产业建设质量治理数字化项目,提升企业的质量能力和质量水平。 强化质量提升国际合作。深化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鼓励优势龙头企业申请组建国际性标准创新联盟、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强化对国际标准的跟踪、比对、评估和转化力度。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十国”等重点贸易国家,推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互联互通,制定一批国际接受度高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临海品牌,促进优势装备、产品、技术、服务、产能“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知名品牌,推动自主品牌“走出去”。 熔铸知识产权发展优势。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在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等重点产业领域,部署实施若干专利导航项目,培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高价值专利组合。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知识产权贯标工作,积极培育知识产权强企。深入推进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加速知识产权市场转化。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构建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智保护工作格局。加强知识产权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保护,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深化知识产权“跑一地”和“一件事”改革,建设以中国临海(时尚休闲)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园。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市,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 推进多元主体质量共治。建立完善企业为主、法制保障、信用约束、市场推动、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全民参与、媒体监督的社会化质量共治共促支撑体系。支持第三方认证机构发展,鼓励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行业协会、民间消费者组织等开展商品质量安全评价、比较试验、消费评议和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加强社会质量监督。完善消费者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严格执行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强化消费者质量侵权损害赔偿。建立谣言智控平台,依法坚决打击造谣传谣、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 大力培植质量文化。大力弘扬“民营为基、创新为魂、民生为本、质量为根”的台州质量精神,让崇尚质量、追求卓越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实施质量文化建设工程,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通过质量培训、质量诊断、示范推广等措施,积极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质量标杆企业先进经验。充分发挥新闻媒介、行业组织、群众团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普及质量法制知识,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借助“质量月”“世界标准日”“世界环境日”“国际计量日”“中国品牌日”等活动载体,创新开展参与式、体验式群众质量活动,不断增强全民质量意识,提升公众质量素养,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质量人才培育。深入实施“500精英计划”“青年英才聚台州”计划,推动制定质量人才引进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突出企业家质量意识和能力建设,拓宽培训渠道,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推动在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开展企业标准总监试点,培育一批企业质量领军人才和标准化企业家。统筹推进不同层次质量人才培养培训,实施一批质量人才培育重点工程,不断提升质量人才的专业化水平。以温台地区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试点为契机,探索运用“‘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模式,培育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建立质量工作统一领导、条线负责的统分结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临海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对全市质量发展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查检查。进一步强化全市质量发展建设工作协同机制,形成发展合力。各有关部门按照本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切实提升组织保障水平。 围绕本规划目标,健全相关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政、人才等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协调机制,优先保障规划相关重大平台、重大项目所需要素资源。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导向作用,围绕检测能力提升、质量数据应用、质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标准计量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等方面,加强专项资金、政府优先采购等方面配套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并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投入,共同支持质量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落实本规划的工作责任制,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将质量发展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依据,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
|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3 19: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