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EaBIM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EaBIM BIM门户 BIM标准政策 查看内容

参建各方共同使用基于BIM的项目协同管理平台!苏州市住建局关于进一步加强BIM技术应用 ...

2021-6-15 09:50| 发布者: 萧闫子| 查看: 170| 评论: 0|来自: 苏州市住建局官网

摘要: 各市、区住建局(委),苏州工业园区规建委,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建质函〔2015〕159号)、《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 ...

image.png

各市、区住建局(委),苏州工业园区规建委,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建质函〔2015〕159号)、《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府办〔2020〕321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苏州市建筑信息模型(以下简称“BIM”)技术应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拓展应用范围,发挥示范作用

1.全市新立项的、建筑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含)或投资额超过1亿元(含)、以政府和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市政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和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建筑面积超过30000 平方米(含)的住宅小区项目,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含)的公共建筑,申报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的建设项目全面开展BIM技术应用。

2.建筑、市政甲级设计单位承担的工程设计项目,一级以上施工企业承担的总承包项目和甲级监理、造价咨询单位承担的管理项目要全面开展BIM技术应用。

3.开展既有建筑BIM建模应用,在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体场馆、车站、大型商场等既有公共建筑中探索既有建筑BIM快速建模方法。

4.鼓励其它项目、企业以及重点区域开展BIM技术应用及示范工作。


二、深化应用要求,实现闭环管理

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推进相结合,以点带面分阶段推动全市BIM技术应用;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各参与方市场主导作用,提高BIM技术应用水平;坚持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发挥工程建设各方及软件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能力,提高BIM技术支撑及研发水平;坚持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相结合,全面有序推动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应用BIM技术,为苏州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城建”)提供数字底座。

1.策划阶段。在项目立项时,建设单位应明确BIM技术应用目标、应用阶段和应用点,安排BIM应用专项资金。组织编制项目BIM技术应用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各阶段实施内容和应用评价机制。鼓励建立基于BIM数据管理平台的参建各方、项目各阶段协同的模型数据共享和交付机制,为项目模型数据在不同阶段、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效传递提供支撑。鼓励建设单位采用基于BIM的全过程咨询模式。

2.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充分运用BIM技术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方案比选、性能分析、模型优化设计和设计深化,逐步推行正向设计;按施工图阶段BIM交付标准要求进行BIM模型送审,保证模型的多专业协同及向施工阶段应用的延续性,最大限度减少错、漏、碰、缺等设计质量通病。

3.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图设计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施工作业模型,开展施工方案模拟、进度模拟、专项方案模拟、资源管理和工程成本动态控制等BIM技术集成应用,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可视化和信息化管理。监理单位应运用BIM技术验收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参建各方共同使用基于BIM的项目协同管理平台,提高协同工作效率。

4.竣工验收阶段。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BIM城建档案归档标准搭建BIM竣工模型,确保实际工程与竣工模型的一致性。积极配合BIM城建档案归档工作,提交项目各阶段的BIM模型和BIM应用成果,实现数字化归档。

5.运维阶段。鼓励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城市轨道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的使用单位或资产管理单位建立基于BIM技术的运维管理模式。运营单位或资产管理单位编制BIM运维实施方案,构建基于BIM的运维管理平台,实现空间、设备、能源、应急等数字化管理功能。

6.投资控制。建设单位在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项目招投标、进度款支付、竣工决算等环节利用BIM技术对项目投资控制的相关指标进行智能化分析和辅助验证。对于造型复杂工程、幕墙工程、市政工程等传统算量工具难以覆盖的领域,鼓励采用BIM技术统计主要工程量和变更量,并作为结算依据。


三、加强行业监管,建立推进机制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对应用BIM技术的工程项目加强指导与监管,保证BIM技术应用的实施落地。

1.推进BIM+施工图审查。市级将制定基于BIM技术的施工图审查标准,构建符合苏州本地实际的BIM审查规则条文库,运用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智能化审图系统,应用BIM技术辅助进行施工图审查,逐步推进试点项目,引导全市设计行业全面发展BIM正向设计。

2.推进BIM+招投标监管。创新基于BIM技术的工程招投标模式,探索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设计、施工、监理(工程咨询)单位实施BIM技术应用的具体要求,实现对全市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的综合监管。

3.推进BIM+造价管理。明确概算决策阶段、预算设计阶段、发承包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结算阶段的BIM应用内容及工作目标,发挥BIM技术和平台优势,逐步建立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资控制管理模式,积极运用BIM技术加强对项目全过程造价工作的管理。

4.推进BIM+质量安全监管。创新项目管理方式,运用基于BIM技术的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控,实现施工项目进度、质量、安全、资源和成本的智能建造管理。鼓励开展以BIM技术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管理模式和协同工作机制。

5.推进BIM+城建档案归档。制定基于BIM技术的城建档案归档标准,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加快应用BIM技术进行数字化档案管理,完善BIM模型与城建档案相结合的业务模式,推广基于BIM技术的竣工验收备案机制,形成基于BIM技术的建设项目全过程闭环监管。

6.推进BIM+商品房交付。推动基于BIM技术的商品房交付工作,明确BIM商品房交付的应用范围、流程、内容和具体要求等;运用基于BIM技术的商品房BIM交付管理平台,建立便于商品住宅信息查询、质量维护和问题反馈的机制。


四、明确重点任务,注重工作成效

1.建立BIM监管平台,深化BIM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建设项目全过程BIM监管平台,整合对接施工图审查、招投标、智慧工地和城建档案等业务系统,实现工程项目统一BIM管理。建设苏州市建设项目BIM大数据中心,为“新城建”提供数据基础。

2.推进绿色建筑的 BIM应用。完善BIM+绿色建筑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充分利用BIM技术节能、智能的优势,将BIM+绿色建筑引入到设计流程中;研究建立绿色建筑中BIM技术的应用体系,提高BIM技术的模拟分析水平,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3.推进装配式建筑的BIM应用。逐步建立符合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要求的BIM技术应用体系和标准模型构件库,通过BIM模型整合项目各类信息,确保数据从项目策划、构件加工到施工等全过程的传递共享,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工期、节约成本。

4.推进既有建筑的BIM建模。开展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体场馆、车站、商场等既有建筑的二维转三维工作,逐步推进重点区域的既有建筑的BIM建模工作,形成全市建筑BIM数据档案库。

5.推进BIM示范项目评选。开展BIM示范项目评选工作,制定评选管理办法,明确示范范围、申报要求、申报方式和评选流程,举办BIM技术应用大赛和BIM技能评比大赛,培养BIM高技能人才,为“新城建”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五、落实保障措施,完善配套政策

1.建立推进领导小组。为加强组织领导,高效有序推进苏州市BIM技术应用各项工作,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成立BIM技术应用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各市、区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相应成立BIM技术应用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统筹推进BIM技术应用的各项工作,推进相关重点任务实施。

2.建立标准规范体系。按照国家和江苏省规范标准,加快编制符合本市实际情况的BIM应用推广计划、BIM技术计费参考依据、BIM技术应用标准、BIM技术审查标准、BIM技术交付标准,建立覆盖苏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BIM标准规范。

3.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本市BIM人才培养政策,搭建BIM技术应用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建立全市BIM技术产、学、研、用的专家库,开展BIM应用综合技能竞赛。鼓励本地企业开展BIM应用技术研究,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应用软件。

4.建立两级协同机制。各市、区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对BIM技术应用的指导管理,鼓励区域级BIM示范应用。通过建立全市BIM大数据中心,实现BIM模型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传递和共享,提升全市BIM技术应用水平。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1年6月10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3 17: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