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EaBIM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EaBIM BIM门户 BIM百家争鸣 查看内容

轻量化BIM应用的"硬"实践

2019-11-8 09:42| 发布者: 萧闫子| 查看: 173| 评论: 0|来自: 华幕BIM

摘要: “经济进入到新常态,在‘互联网+’、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传统建设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究竟提供怎样的产品和服务,才是解决施工企业现阶段问题的良方呢?”初次见到汪少山,他便向记者‘抛’出这样 ...

“经济进入到新常态,在‘互联网+’、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传统建设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究竟提供怎样的产品和服务,才是解决施工企业现阶段问题的良方呢?”初次见到汪少山,他便向记者‘抛’出这样的问题。

▼广联达副总裁、广联达宜比木董事长兼总经理汪少山

image.png

毫无疑问,BIM作为当下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工具,在建筑业面临的挑战面前,以其技术优势迅速成为新形势下建筑业的新亮点及热点,建筑业正面临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

广联达作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 “大咖”,听听“他”怎么说

打通最后一公里信息“孤岛”

对于建设企业而言,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以推动自身向智能型和管理型企业转化,通过技术革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现阶段所关注的重点。但是企业推行信息化大多都是从上往下去推动,越往下落实越难。

▼广联达信息大厦

image.png

汪少山告诉记者,BIM的魅力在于:给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带来强大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撑,突破了以往传统管理技术手段的瓶颈,使得从下而上的信息搜集、实施操作、直到企业从上而下的决策规划形成互补的有效闭环。

囿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系统的庞大,流程的繁冗使得一线的信息数据几乎很难做到同步采集和层层传递, 渐渐就形成了信息化推进的瓶颈, 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后一公里的信息孤岛。而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建筑信息模型)的出现, 可能会成为连接这些孤岛的桥梁。BIM的可视化、集成性、协同性,使得模型和数据的结合能够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

BIM=软件操作?NO

如今,很多人对BIM存在一种误解,认为BIM技术是继CAD技术之后建筑行业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很多人也陆续认识到BIM不是简单学会几个软件的操作那么简单,但一切远没有那么简单。BIM技术让我们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给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习惯带来了冲击,如果说CAD技术只是改变了人的制图习惯,那么BIM技术对我们的改变远不止这些。

汪少山说,作为一项新兴技术,BIM的发展也要遵循自身规律。客观的说,现阶段大多数BIM用户还是投入大于产出,但这并不意味着BIM技术没有价值。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如何利用BIM技术实现项目上的精细化管理,为企业集约化经营提供及时准确的项目信息,从而实现数字化施工才是发挥其最大价值的最有效方式。

当谈及BIM究竟能给这个行业带来哪些颠覆性改变时,汪少山说到,BIM技术的发展将带来管理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过程无异于“变革”。

所见即所得

首先,BIM模型上可以集成各类数据信息,几乎可以满足所有相关方的管理要求,基于BIM协同平台的信息交互方式会改变我们很多管理习惯,甚至会改变公司对项目的管理模式,例如传统管理中我们对工程量的获取大多都通过预算员提供的报表获取、或根据经验“拍脑袋”估算,通过BIM技术可以实现“所见即所得”,任何管理者都可以通过在模型上选择相应区域的方式直接获取准确的工程量,便捷且精确。公司对项目的进度、收支管理,传统大多是通过项目报表完成的,项目在填报过程中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信息滞后、不对称等现象,通过BIM技术完全可以杜绝这类现象,提高沟通和决策效率。

要想让BIM提供的信息为我所用,首先要习惯这种信息获取的新方式,这类看似不大的转变实际是意识的转变,需要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

最小成本实现技术、人、流程的融合

汪少山看来,意识和习惯的转变是推进BIM落地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实践中学习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在应用中也可以不断总结出符合企业现状和需求的方法,找到最适合自身的BIM实施套路,从而在这一轮技术革命中真正实现项目全过程信息的原始积累,为后续的企业信息化、集约化经营提供数据支撑。

BIM这一全新的技术革命将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管理模式,现阶段还没人能很全面地描绘出来,但是坐等现成是肯定不可行的,需要建设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建设企业应该发挥自身拥有深厚业务经验的优势,从真实业务场景出发,让新技术为我所用。

产品是死的,应用是活的,有些企业客户建立的族库已经基本可以满足项目BIM应用,他们便开始考虑结合在互联网行业已经很成熟的二维码技术,在族库上增加了施工工艺、规范标准等信息用于技术交底、质量验收等场景。技术员可以在办公室通过计算机,把相关标准要求发送给施工人员,施工人员利用手机进行扫描就能得到相关验收标准并进行操作,操作好后还可以拍照记录现场的实际情况,检查记录项目质量问题。对于这些数据信息则在云端都有存档备份。这样的应用场景可能一开始和软件商开发功能时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些企业并不拘泥于现有的工作场景,在不断尝试和调整应用方法,尽量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技术、人、流程的融合,使得创新和变革回归现场。

“轻量化”BIM应用下的“重”思考

“轻量化”这一概念最先起源于赛车运动,重量轻了,可以带来更好的操控性,发动机输出的动力能够产生更高的加速度。由于车辆轻,起步时加速性能更好,刹车时的制动距离更短。后来普及到整个汽车制造行业,主要思想就是在确保稳定、提升性能的基础上,节能化设计各总成零部件,持续优化车型。后来,这一概念被运用于广联达的思创新之路上。

“现在,不管是行业内企业还是BIM服务商,关注的BIM应用过于追求大而全的重量级概念,即一开始就做一个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大平台,结果往往陷入泥潭,进退两难。我们之所以提出“轻量化”,是基于对目前BIM发展阶段的思考。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成熟必定要经历其生命曲线的各个阶段。当新技术和传统模式发生碰撞时,我们既要尊重事实,允许在特定阶段存在特定的BIM技术和模式,就像我们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在现阶段一方面要尽快通过产品快速迭代,小步快跑去磨合应用方案,不断试错,一方面要能看到阶段性成果和价值,积累经验和信心。”汪少山告诉记者。

▼广联达宜比木产品体系图1

image.png

作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立足建设工程领域,以自主技术及全面BIM应用产品开启了轻量化BIM应用新时代。所谓轻量化BIM应用,就是通过岗位级的BIM工具,获得初始模型和数据信息,再将模型集成到项目级BIM平台上,通过虚拟建造和现场可视化管控结合,实现精细化管理。最终企业管理层再对所有项目进行整体把控,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广联达宜比木提出的轻量化BIM应用的初衷就是从用户应用角度出发,提供给用户最贴合实际、最有使用频率的软件,让用户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BIM产品和应用模式,帮助其从选择到决策,从学习到学会,从应用到收效的整个BIM应用过程更加快速,轻松,高效

当然,轻量化BIM应用不仅体现在产品体系上,它还体现在服务体系、价格体系和实施方法等各个方面。产品多样、精准、极简、性价比高,使用户能快速决策,轻松上手;服务立体化,线上线下多渠道连接客户;培训、咨询、实施,用户可按需选取。

▼广联达宜比木产品体系图2

image.png

以开放共融心态做好“蛋糕”

提及广联达公司未来的BIM发展思路时,能看出汪少山的眼神无比坚定,他坚信BIM技术给建设行业带来的巨大价值,从施工阶段到建筑全流程都有巨大的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做BIM,如何做好市场这块大“蛋糕”?开放心态是基于BIM本身的特点和广联达公司做事的风格、企业的文化理念。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BIM不是一个单一的软件,一家公司不可能把所有的软件做完,需要国内外的行业企业及友商一同,合作共赢地去推动整个行业BIM技术的落地,真正为建筑行业的进步做出贡献。除外,还要踏踏实实的做好产品的研发与业务的研究,做精做实轻量化应用的各个产品,给客户真正带来价值。

广联达未来拓展的方向如下:首先是要和云技术联动形成真正的BIM云;其次要将轻量化应用从点到面形成多方协同;四是要与建筑产业现代化联动,建立多级BIM构建库。这些布局和拓展,将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打通。

当年行业推行CAD花了20多年的时间,同时也成就了一批施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所以BIM技术的推进也需要行业人多一些耐心。对施工企业而言,应该更加主动地去利用工具,为自己的业务服务,提出需求,验证需求,作BIM应用落地的主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7 09: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