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今天和大家聊聊设计和成本的关系。 毫无疑问,在成本控制中,设计的影响占了主要的因素,不同的设计根本可能是差之千里。问题是,怎么去控制设计以确保成本在可控的范围?或者怎么通过设计保证项目价值的最大化? 这两个问题看上去有点像,但其实是两个方面的内容。按照尹贻林老师的说法,第一个问题这个是实现项目管理的价值,第二个问题指的是实现项目的价值。 一个设计师在做方案的时候,往往考虑空间、形态、功能,通过这些要素来实现建筑本身的价值。在这个阶段,设计师往往经济性并不放在首位。这个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假如一个项目功能都没有处理好,比如说极端一些,一个住宅室内卧室连一张床的摆布都很不方便,你还谈什么经济性。 设计阶段使用BIM有什么好处? 一想到设计阶段用BIM,很多人就想到做碰撞,我们看到过很多碰撞报告,比如说以前鲁班咨询给出一堆碰撞点,厚厚的一本报告,然后说我给你解决了多少问题,节约了多少成本。 问题是这个和设计优化一样有些尴尬,很多业主方会问,这不就是设计单位应该做的吗,凭什么我要额外支付更多的钱,设计单位本来就应该图纸减少错误啊。 所以说把设计阶段的应用主要落在碰撞,显得BIM很没价值。 说起来使用BIM出来的设计还真不一定省钱,你比如说我们做个BIM管综,通过优化最后管线变长还是变短了?不知道,很多情况下变长了,为什么变长了,因为变得合理了,室内净空变高了,管线走向更清晰了。那为什么用BIM管线就能合理呢?因为三维的表达比二维的清晰,合理不合理清晰可见,大家更容易协商讨论哪些不足之处。我们知道在项目管理中,沟通的成本是很高的。大量的变更都在于信息孤岛导致的问题。所以说BIM的一个重要价值是降低沟通的成本,而不是直接的人材机的成本降低。 那BIM是否缩短设计工期呢? 很遗憾,现在大部分设计院不肯用BIM,因为设计要更长。你想啊,既然用BIM设计,那是否要对BIM的标准进行统一,否则各自建模方法不一样,精度不一样,数据格式内容不一样,将来肯定乱,这个需要时间。如果采用正向BIM,每一步操作都是三维信息,包含的内容比二维多的去了,那当然设计速度肯定慢下来。如果后BIM方式,那就是比传统设计多了建模这个过程,而且建完模要检查碰撞,检查完了要修改二维图,多了很多事情。所以说设计时间看上去会更长。 但事情往往一分为二。BIM不是能带来沟通成本的降低吗?所以对待复杂设计,BIM会很有优势,因为二维图很难说得清楚,效率很低。另外如果正向设计,那种二维的碰撞问题会难以产生,因为有没有碰撞三维里面很清楚,所以变更很少。这还不是主要的,一些单位发现用BIM时间久了效率会大大提升,以至于超过二维的效率。为什么,因为时间久了,手头上会形成大量自己熟悉的族库,比如说某个户型的室内布置,或者某个机电设备,该用的时候调上去即可,而且因为是三维的,平立剖一下全解决。这个效率就提升了。 那么BIM究竟在设计阶段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为什么用BIM呢,我不用设计不是照样好好的吗?我们做BIM图什么? 提高图纸质量当然毫无疑问是一个答案。有了BIM,图纸碰撞会减少,空间更容易优化,沟通更方便高效。但如果仅仅这些,这个代价似乎高了点,要知道,用BIM不仅仅是软硬件的投入成本,更重要的是设计思维从二维走向三位,对很多设计师来说,这是痛苦的过程。 那设计阶段更高的价值在哪里呢?别忘记,在项目的全过程中,设计是龙头啊。怎么体现龙头的价值,画完一套完整的图纸就是龙头的价值了吗? BIM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参数化,在参数中你可以设置构件的所有信息,包括几何信息、强度、刚度、重量、生产日期、荷载……几乎你可以加载所有的信息。别忘记这些信息正是项目施工和运维所依赖的数据。所以如果把施工和运维的需求前置到设计里面,你的模型就不仅仅是为设计所用,而是整个项目管理的数据平台。设计阶段BIM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浮现出来了,那就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数据集成管理。可以说,90%的工程数据在设计阶段已经可以进行集成了,一旦这些数据集成,也就意味着设计端对后端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这个对项目管理来说显然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尤其像EPC这种高风险项目。 所以说对于项目全过程管理来说,BIM在设计阶段的重要价值在与数据的集成和传递,是前端对后端的控制能力。从这个角度讲,BIM在设计阶段那就太重要了。但如何实现后端数据在前端的集成呢?这个又是一个话题,我们下次再交流。 |
|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4 02: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