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装配式的建筑方式,不仅仅是生产环节的增加,也不是简单的“预制构件厂”+“现场施工”,而是相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彻底转变和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行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地地道道的高科技行业。 而对这一新生事物,传统建筑业早几年一直是非常抗拒的,甚至是不屑的。一方面,国家没有政策导向,习惯被管理的传统建筑企业,很少主动去研究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业发展不错,没有生存危机;再者,因为装配式建筑技术不发达,很难对传统建筑方式的构成挑战。所以,当装配式建筑在市场上出现时并没有引起行业的重视。 然而,有少数企业及早地捕捉到了行业的趋势,并提前开始介入。近两年,国家和部委及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强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这时,很多建筑企业才如梦初醒,想尽各种办法开始涉足装配式建筑领域。而一旦踏入这个行业,才发现装配式建筑对于企业的要求,已经大幅提升了。市场红利很多,前景十分诱人,然而要真正享受到这份红利,却是异常艰难。 首先,管理的难度徒然增大。传统的房建企业主要是做施工总承包,按图施工是经典的生存方式。进入装配式行业,才发现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既要做构件的工艺设计,又要做模具设计、总装设计等等。而这些能力,传统建筑业根本不具备,市场上这方面的人才也很难找到。然后是PC构件厂的运营管理,从建筑业到制造业,这又是一个陌生区域,发展模式不同,现在突然要切换到重资产运营模式,一切都难以驾驭。在重资产模式下,如果管理不够精细,稍不留神,成本就会大幅提升。 同时,技术上的难度也始料未及。以前根本不关注的结构体系、各种连接件、BIM软件等,国内的这些技术几乎都是空白。要应用时,要么处处被专利阻隔,要么采购成本很高。所以装配式建筑看似很美好,一旦进入,到处都是门槛 如何发展装配式建筑 我认为具备一定资本实力的企业,一定要在两大方面下足功夫,才能迈过行业的门槛。 1. 要迈过管理的门槛,必须进行管理创新 传统建筑业的设计与施工是分开的,投资人一般不会将这两块业务交给同一家企业来完成,企业多具备设计或施工单方面的能力,真正的工程总承包能力难以培养和建立。而装配式建筑时代,这一业务割裂的生产方式必须改变。业主原则上只能将建筑的概念方案或初步设计外包,施工图设计、施工总承包、PC工厂的制造管理,必须要由同一家企业来完成。因为只有利用这种方式,建筑的成本才能降下来,品质才能得到保证。 对传统建筑企业而言,就必须熟悉设计、制造和总装每一个环节,并实施有效的管理,管理难度的升级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工程总承包企业必须进行设计、制造、总装全产业链的管理能力建设。原来熟悉的施工总承包领域,因为加入了PC构件安装,管理的内容变了,必须进行创新,以适应新业务需要。原来不熟悉的设计/制造领域本来就很陌生,更需要加强学习,研究创新。 要加强对设计的学习和管理。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设计与传统的设计也不一样。传统的设计内容没有减少,并且增加了新的工艺设计,从而使设计出来的图纸,都是三维的。这样,既方便PC工厂制造,又方便现场总装施工,还要兼顾装车和公路运输等。所以,对于设计人员而言,经验、知识、能力都要快速提升,才能设计出好的图纸。 要加强PC工厂制造的管理。PC制造是一种非标的间断性的离散制造。尽管PC构件的精度要求不如机械电子行业高,但对于管理难度而言,丝毫不逊于这些行业。管理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PC构件工厂的特性,抓住关键环节,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做出好的PC产品。尤其在成本控制这一方面,是难度最大的地方。要结合制造业的要求和建筑产品的特性,充分研究找出最优的管理办法,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产品。 要加强现场总装的管理。在装配式建筑工地,原来传统的施工部分,还存在一部分,随着装配率的提升,传统部分工作内容将大幅减少,管理难度也相应降低。但新的难度出现了,就是PC部件的精准安装。这部分既要注意安装的顺序和工位,又要与PC工厂的供应链紧密融合,不然会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和成本问题。各企业要认真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才能及时解决好这些新的难度。 2. 要迈过科技的门槛,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传统的建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很难。一方面原因是国家对主要技术都以“规范”或“标准”的方式法定下来了,给企业留下的创新空间很少;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从人力、财力等方面得不到支持和保障,因为投入创新之后,产出、效益回报没有或很少。这个阶段的行业创新,大部分依赖国有的科研院所,而科研院所的科技产业化程度较低,或者周期很长、推进缓慢,延缓了新技术的应用。 而在装配式建筑时代,这种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创新从而形成规范的模式,显然难以满足市场需要了。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制造与建造方式,科技创新更具活力和开放性,如果要以少量的国标或行标去统领市场,是不现实的。企业需要做的技术创新很多,从目前的现状和实践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亟待解决的。 信息技术方面。这是装配式建筑的重大瓶颈。目前,一些碎片化的技术,其原创著作权基本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这些技术首先是不好用,与中国的市场现状不匹配,满足不了我们的实际需求; 其次是价格很贵,一旦企业规模做大了,要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当下,一些欧美公司已经开始深度介入中国建筑业信息技术市场,并在快速的扩张。对此,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并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否则,将来中国建筑的准确信息都将被外国公司掌握,也会危及国家安全。 同时,如果大量采用国外软件系统或平台,中国的建筑业将会承担巨大的知识产权成本,不利于行业持续发展。我建议,我们国内优秀企业一定要奋起直追,与欧美企业赛跑,争取完全掌握行业的信息技术主动权。 结构技术方面。我们的结构体系,此前都没有考虑装配式建造方式。2014年国家出台了一版标准规范,明确了装配式建筑标准,今年又出了三本规范,这已经是行业很大的进步了。 但这些规范更多的是站在建筑结构设计本身来考虑。而装配式建筑是一个工业化的建筑体系,必须站在便于制造、便于安装、确保安全三者兼顾的高度来制定设计规范或标准。这就要求各相关企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按市场的要求来研发企业的标准,并将企业标准进行充分论证,在投入应用后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做出来的产品既能确保安全,又深度受客户欢迎。 材料技术方面。装配式建筑的一些新特性,对连接件、套筒、模具、夹具、保温隔热材料等,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目前,市场上这些材料供应不足,高品质、适用性强的不多,且价格较高。针对新型建筑材料,企业可根据自身要求进行自主研发,形成自有专利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 智能制造技术方面。这是建筑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超出了建筑业的范畴,但又是行业很难绕过去的瓶颈。目前市场上的生产线主要是两类,一类外国制造的,由于中外建筑标准的差异,外国设备的使用效率很难发挥出来。还有一类是国产设备,也是用得最多的。其实,国内设备都是这三两年刚起步,只能基本满足生产要求。总体而言,国内设备的生产效率不高,从而导致PC构件生产成本很高。这种局面给我们国内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了很好的舞台。欧美的装备因为市场需求不足技术进步很慢,中国的企业面对这一巨大的市场,一定要下大力气,加强研发创新,争取后来者居上。 总之,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工业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国家建筑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虽然目前中国在该行业是比较落后的,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行业的未来。现在最有利的条件是,我们有巨大的市场容量,有市场就有机会,就有创新的动力,就一定能产生更多优秀的企业,中国一定会成为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世界领先者。 |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精彩内容天天有
|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3 22: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