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当前,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变革的推进,建筑业领域也迎来了的改革浪潮,其中,BIM (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尤为引人关注。目前,BIM技术在设计3D-BIM和施工4D-BIM的应用己经得到了不断深化,且已基本实现4D的应用。但包含工程造价(成本)的5D-BIM在项目中落地应用至今仍存在一些问题。 1、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对BIM的认知及接受程度不高 BIM技术作为工程项目实施中的一个应用工具,被部分过度和夸大的宣传塑造成神秘而高深的高科技形象,导致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对BIM的认知及接受度不高。 BIM技术应用对于工程造价行业是新生事物,为了尽快熟悉和掌握这一技术,业内的一些造价咨询公司大多通过成立BIM项目组、兴趣小组或者研究团队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的应用。但由于目前应用BIM的效益还难以体现,因此愿意参与的造价专业人员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现阶段用传统软件进行工程建模算量和计价已经趋于成熟,绝大部分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已经掌握了相 当的工作技巧和方法,在工作中能够达到满足计量计价质量及效率的要求,因此,不愿意放弃旧的模式而去应用一个新的工作模式。 此外,造价行业内对BIM技术探索应用缺少同行间交流沟通和经验分享,BIM对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帮助和效率提高效果不佳,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应用BIM的积极性不高。 2 、BIM软件标准与实际应用不匹配,较难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工程造价工作主要是解决量和价的问题。由于目前国内研发推广的BIM软件没有统一的标准,使BIM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未能得到实质应用。
(1)BIM模型输出工程量的方式不完善 目前,BIM模型输出工程量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直接由设计BIM模型生成工程量并输出,譬如通过Revit 软件创建生成的BIM模型,但是利用该设计模型提取的构件的混凝土标号、内外墙体、有梁板无梁板、梁板柱墙互相搭接的扣减关系等工程量信息,不符合我国2013 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各地区相关定额对建筑物构件分类、编码和工程量计算规则的规定,因而无法实现按计算规则予以区分和扣减。且Revit软件输出的工程量以各单构件工程量直接生成表格,量大且可追溯性差,需要由造价人员花费大量时间手工进行分类及汇总,降低了工作效率。相比目前用传统造价软件建模套用做法直接生成清单工程量的方法,无法体现其优越性。 简言之,用Revit仓犍的模型信息与国内对建筑构件 信息定义不统一,导致整个项目建筑构件信息存在缺陷。另外,因Revit建模所使用的标准与现行国内的计量计价规则的不匹配,不仅影响了建模质量,亦会导致软件对构件的识别率降低,使计算工程量的误差率增大。 另一种获取BIM工程量的方式则是造价工程师用传统计算工程量软件将二维施工图纸建模转化为计算工程量模型(三维模型),在计算工程量软件中直接套用,生成符合国标清单列项标准的工程量清单,并通过其他的模型管理软件将计算工程量三维模型转化为 BIM模型进行后续应用。但这种方法仍没有摆脱由二维图纸构建三维模型需耗费大量工作时间和人力资源的局面,无法体现BIM本该具备的高效优越性,因此没有推广应用的优势。
(2)BIM平台的造价数据嵌入不成熟 当前,现有各造价软件公司的BIM平台对于造价数据嵌入的运用仍不成熟,难以使模型服务于交易阶段招投标预算、施工阶段中期计量与进度款支付、工程变更和索赔管理、竣工结算等整个项目实施过程。 造价数据的嵌入首先应实现工程量清单及预算价与模型的关联。目前国内各造价软件公司开发的BIM应用平台,基本实现各专业模型的集成并关联施工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但由于是基于各自数据标准而开发,BIM平台无论是将Revit创建的模型导入,还是利用本身的计算工程量软件建模后转换成BIM模型在平台上应用,均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也没有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因此各软件平台出来的模型不能够实现交换互通,各BIM软件平台之间难以实现兼容和共享。因此,使用者仍不能从容地选择应用工具,无法摆脱各软件之间的制约。 另外,BIM模型对于变更管理的两种实现方式,也存在缺陷: (1)在BIM平台模型上直接录入的变更信息、工程量、综合单价,只作查看和储存之用(即死信息),不能利用模型对造价文件进行后续的工程量及造价调整等应用; (2)在BIM平台的模型上修改构件,可由软件自动生成并提取变更后模型的工程量,关联到已录入平台的工程量清单及造价,可对比量差、价差(即活信息)。如要修改工程量及造价,则需在平台里有接口关联到相应的造价软件(目前只能是同一品牌软件的平台与造价软件才能实现),在造价软件上对造价进行修改后保存至BIM平台。这时在平台里将会有两个模型:基准模型和变更后模型。项目参与各方在施工过程中,可通过主导方开放权限,各参与方(设计修改模型,施工方上报预算,监理审核、造价公司复核后提交业主审批)录入相应信息后汇总到基准模型,各方在权限范围内可以查看或者修改模型信息。但这里的局限仍是数据的兼容和交换问题,只要主导方使用了某一软件及其平台,其他各参与方必须跟随而无法自主选择其他平台。
3 、BIM在项目应用需要多方共同参与,技术应用费用高 BIM技术在项目中应用需要由业主、设计、咨询、 施工(含分包方)等多方共同参与,实现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各参与方和各专业之间信息的自动交换和共享,因此需要搭建一个由硬件、软件高度集成的庞大BIM平台。一个中等规模的 BIM模型对于硬件系统的要求就己经极为苛刻,因此,一个项目要各参与方全过程落地实施BIM技术,投入的资金必定不菲,这也是目前BIM技术在实际项目推广应用进程中的一大难题。 譬如,某大型工程项目,在项目前期由其中一个参与方投入了超百万的资金,成立了近8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BIM技术团队,试行BIM技术的应用。顼目的BIM模型需要包括设计、施工、监理、造价等各参与方在BIM平台录入大量的工程信息,在施工阶段需将设计 BIM模型信息不断地进行更新、补充、完善。但是随着项目的进展,工作量增加且进度要求严格,不管是资金还是人员都随之不断增大投入,特别是对于工程设计变更、工程进度等过程资料的信息录入,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BIM团队技术人员在项目建设的精力投入和完善BIM模型信息的工作之间已无法达成平衡,更重要的是,由于继续投入BIM技术应用的费用高昂,原参与方也难以承受重负,因此该项目实施BIM技术应用近一年后就被迫搁置。 |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精彩内容天天有
|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3 17: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