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建筑總高度632米,主體結構高度580米,總建筑面積約57萬平方米(地上面積37萬平方米),樓內安裝垂直電梯91部……正在建設中的上海中心大廈,被大家稱為“豎著的外灘”。2015年竣工后,它將創造上海的新高度,與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等超高建筑群組成小陸家嘴中心區新的天際線。 自2008年“上海中心”開始建設以來,同濟大學特別是建筑設計研究院的一大批專家、學者組成科研團隊或設計團隊,與建筑設計方美國晉思建筑事務所合作,為“上海中心”提供了技術支撐,承擔了大量工作。 穿衣戴帽強筋骨 夏林、楊民、周瑾、張鴻武……自2008年開始,同濟建筑設計院的一大批設計、科研人員將智慧和心血融入上海中心大廈的建設過程中。 上海中心大廈建設施工過程中面對的難題有給水和排水、地基的承重、台風天氣的應對、消防問題等,都是不得不解決的棘手問題。它們的順利解決,除了科研項目的保駕護航外,同樣得益於建筑設計院的各項優化配合設計。巢斯、姜文輝、丁潔民、趙錫宏、朱合華等人主持的各項研究為上海中心大廈直徑121米、厚度6米的大底板澆注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 針對上海中心大廈外觀設計,晉思建筑事務所提供的“龍型”方案像一條盤旋上升的龍,龍的頂部上翹,如同一支祥雲火炬﹔大廈橫截面類似一個圓角的三角形,以順時針方向往上旋轉,一直延伸到頂端,而頂端是開放式的頂棚。作為概念方案,上海中心大廈在全球范圍內確實獨一無二。但是它通體晶瑩剔透的外觀、呈120度扭轉著上升的造型、核心筒與外表的連接等,都給結構設計帶來了巨大的難題,主要表現在尺度巨型化、幕牆問題和塔冠三方面,用專家的話說就是強筋骨、穿衣裳、戴帽子。 先說強筋骨。普通建筑鋼筋直徑兩厘米就很粗壯了,但上海中心的鋼筋直徑是40厘米。至於鋼板,普通的兩三厘米就夠厚的了,可是這裡的厚度是10厘米﹔還有巨柱,上海中心有8根,從地面直通545米的高空,每根柱子的截面積就有20多平方米,比一般的客廳還大。 再說穿衣裳。外面看,尤其是在晚上,大樓核心筒與表層之間的燈光會把建筑蟬翼般的輕盈詮釋得淋漓盡致,塔冠則是巨型顯示屏,再加上數百米的“龍溝”——“V”型槽的奇幻燈光秀,上海中心大廈一定會奪人眼球。可是,要用桁架和圈梁把剛勁的核心筒與相對柔性的“衣裳”連到一起,且保証安全地使用,裡面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同濟人何志軍介紹說,隨著研究的深入,設計方案一再優化,最后確定“每層25個點,伸出的桁架挑起圈梁,猶如人伸直手臂提水,讓其步伐一致地提起2500噸的幕牆”。幕牆的玻璃被裝上自由活動的“關節”,防止大樓搖晃時玻璃被擠碎。此外,美方為了保險系數大,採用軍工產品,整個幕牆造價逾10億元,最后同濟團隊將這些“關節”成功國產化,節約資金2億多元。 三是戴帽子。塔冠之難,不僅是自身結構的形狀、材質變化多端,建造極難,塔冠上還要放下千余噸的阻尼器、風力發電機組等等各種巨大尺度的設備,這些設備把塔冠空間幾乎塞滿。美方的初始設計很干淨,離落地施工也很遠。現在經過無數次修改,同濟人將其難以落地的“症結”找到,初始方案中很多理想化的設計現在都優化變成了實施方案。 BIM技術夢幻模擬 同濟建筑設計院院長丁潔民在一次學術會議上介紹,上海中心建設至現在,還沒有發生一個構件、一塊玻璃返工的事情,而這正是得力於BIM技術的全面運用。BIM全稱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基礎,在電腦中構建建筑模型,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負責大樓外層設計優化的建筑設計院的高一鵬讓記者看電腦中的BIM模型,隨著鼠標的游動,一會兒就到了建成后的觀光層121層,一會兒又來到塔冠那條窄窄的、蜿蜒盤旋愈旋愈上的坡道上,在建筑裡外自由進出、俯仰盤旋著看圖。“這都是BIM給我們帶來的體驗。” 翅片,是一種在密閉式高樓內用散熱方式消除玻璃霧化的裝置,其形如同翅膀,故有此名。翅片的研發正是同濟大學的設計團隊主導完成的。“上海中心大廈外層全是玻璃,如果蒙上一層牛奶一樣的薄霧,就稱不上美麗優雅了。有了躲在鋼構件裡邊的翅片,大樓就會時刻保持通明透亮了。”同濟人周瑾笑著說。 伴隨著大廈結構封頂,是參與人員無數的付出,還有數不清的研究爭論。“經過上海中心大廈設計的鍛煉,同濟建筑設計院內又有一大批年輕人成長起來了。”丁潔民說,“這批經過項目洗禮的人才,是我們最可寶貴的財富。” |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精彩内容天天有
|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4 02: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