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EaBIM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EaBIM BIM门户 全球资讯 国内资讯 查看内容

BIM技术融入高校工程管理教学的思考

2015-10-10 10:13| 发布者: EaBIM门户编辑| 查看: 806| 评论: 0|来自: 高等建筑教育 2015年04期

摘要: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英文缩写,实质是通过创建三维建筑模型,利用和共享模型中的信息,保障建设项目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过程的无缝对接和项目相关方的信息畅通,实现项目周期 ...


  BIM技术主要有三大应用:一是在设计阶段,实现三维集成协同设计,提高设计质量与效率,并可进行虚拟施工和碰撞检测,为顺利高效施工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在施工阶段,依托三维图像准确提供各个部位的施工进度及各构件要素的成本信息,实现整个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控制与管理,有效控制成本、降低风险;三是在运营阶段,依托建筑项目协调一致的、可计算的信息,对整体工作环境的运行和全部设施的维护,及时快速有效地实现运营、维护与管理。

 

  现阶段中国对BIM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设计阶段,其在施工及运营阶段的应用仍有广阔的前景。随着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广,BIM技术的应用必将引发建筑业以及工程造价管理的新变革。

 

  三、传统工程管理课程设置的缺陷

 

  传统工程管理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方案。一是针对有工程背景专业的高校而设置。该方案将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知识结构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3大部分。如:同济大学在工程管理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中将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例设为52%,专业知识结构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各占34%17% ,在专业知识结构平台课程的882学时中,有53.06%468学时)学时用于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结构平台课程包括技术、经济、管理、法律4个基础平台。在专业平台课程中,技术类的专业平台课程所占的比例最大。另一种是针对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而设置的。该方案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3大部分。如:江西财经大学在工程管理本科教学培养计划总的154学分中,专业课程只占35学分。

传统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其实践性要求较强。开设工程管理的财经类高校往往在土木工程实验室建设方面偏弱,对于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技术中的一些实验只能通过图片或动画模拟加以了解,很难形成感性认识。而具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虽然拥有土木力学实验室,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

 

  (2)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虽然两种方案都比较重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但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没有得到重视。比如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二开始接触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和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在大三才开始接触土木工程施工,这些关联度很强的课程开设的时间跨度大,有的甚至长达一年。

 

  (3)在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方案中,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所占的学分过多,很难在35个学分里安排大量的技术类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财经类高校在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存在明显的短板。

 

  (4)忽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大部分高校只开设了一小部分计算机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如CADProject,而像计算机三维软件应用、项目管理与投标工具箱软件等往往作为选修课开设或者不开设。

 

  四、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课程改革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课程改革,落实到具体途径,可以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条件以及BIM实验室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设置应当适应社会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对比各个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发现,计算机应用能力是BIM技术人才必备的技能。

 

  从广义上讲,BIM技术属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不过现阶段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主要集中在CADProject等传统软件的讲解上。为了适应建筑行业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体现对BIM人才培养的重视,高校有必要将培养学生BIM技术能力单独作为一个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列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精彩内容天天有

QQ|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9-29 04: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