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我们再回顾一下我们现在的城区重建的状况,宽容一点看,不少建筑单体还是能接受的,但整体一看,不少建筑张牙舞爪,都想做老大的气势,建立的是冲突、矛盾、突兀、不协调,严重破坏了城区建筑秩序感,何来城市建筑美学的建构?这也就是我们目前大部分城市改造和重建后,最让世人诟病的突出问题。 多年前,杭州西湖申遗的最大障碍,表面看是西湖四周混乱的天际线过不了评委关,其实是大量新建筑完全突破了西湖整体的美学形态,不但破坏了西湖原来的历史协调性,而且与历史景观形成强烈发冲突和不协调所致。 建筑之间是断裂、冲突的,新建筑秩序没有建立。反之,在许多成功的改造案例中,都把城市历史建筑和历史资源作为改造定位的基础和出发点,并由此建立改造方案和基本策略,如众人皆知的德国的鲁尔老工业区改造和英国的泰晤士河边的泰德当代美术馆,都是充分利用历史建筑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价值,不但让历史建筑使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更是形成了新的区域价值和建筑新秩序。 日本箱根雕塑公园,充分利用了著名雕塑大师摩尔的艺术精品,与山林的地势地貌有机整合,使这片本来很平常的山岭,成为一个世界级重要的区域文化的特定场所,人们就记住了箱根。它所做的其实就是把艺术资源与自然山貌做了有机的整合,形成了艺术与山林之间的秩序感。 即使被人诟病的上海新天地,它能变腐朽为神奇,也是一种历史资源延伸并放大的产物,新天地有效嫁接了几步之遥的淮海中路的商业地标资源,让淮海路上留存的都市商业精神和消费文化顺利溢出,新天地的外壳装入的是淮海路的内容和精神,新天地不但获得了商业活力,也就获得了文化活力。 显然,当一个区域性旧区改造开始前,应该充分了解和仔细调查该地区的历史资源状况,尤其是典型或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资源以及周边分布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规划旧区改造的思路,使其文化效应最优化,最终也更能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最近,上海苏州河边曹家村旧区改造,公布的改造建设方案,仍然是一个平庸的方案。作为上海重要的景观河道,苏州河流经上海市区段形成不少河湾,但流经这儿形成S 形河道,连拐两个弯勾勒出一个大S形状,怀抱了两个半岛,历史上著名的圣约翰大学(现华东政法学院)就占据了河南岸一个半岛。 另一个河北岸半岛就是与圣约翰大学隔河相望的棚户区曹家村。从远处看,圣约翰大学整个校园铺开贴着河面延伸,河面托起绿色葱郁中隐隐约约的暗红色建筑群,形成了良好的建筑秩序感。曾有一位美国学者认为:上海开埠以来,“洋”、“商”、“女性”共同在这交织成一个新的文化秩序。直到今天,圣约翰古老的塔钟每天按时响起,在晨晖和暮色中,随着清风远远飘扬,挥洒着浓浓的古意和诗情。 |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精彩内容天天有
|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3 22:04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