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同样也可以通过人或车辆携带的移动设备来实现信息采集。近年来,通过移动网络手机信令数据的信息采集技术越来越被各个城市信息部门所重视和应用。作为一种用于信息采集的数据源,不管人们自动或是被动参与,他们的移动设备都很好地为城市传感器平台服务着。参与式的传感收集是当人类有意识地参与收集活动中,而还有一部分的传感收集是人们身处环境中不知不觉完成的。欧洲的CITY-SENSE项目致力于开发"公民观察站"来鼓励公民参与到社区和社会制定决策的过程中来参与环境治理等工作。 有了精确的采集手段,通过GIS平台存储、实时显示,以及分析数据,再通过短信、彩信等方式及时通知公众。 智能的应用程序需要量测城市中的资源流动。当然在任一情况下,传感网络都需要开放的标准来实现不同系统间灵活的和点对点的交互以实现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发布过程。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竞赛的领跑者之一,韩国正在推动一个特殊的建筑标准:通过普适计算和绿色技术一体化的服务管理平台对建筑进行管理。为了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是建筑生命周期中最大的成本),未来的建筑将包括一个大型阵列传感装置和数据加工设备。 实时的城市人流监控 因为生活在智慧城市中,人们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将能直观描述这些公民的群体行为。由ATT实验室的研究揭示了城市的规划者如何通过基站记录的移动电话的数据来更好地了解城市动态。可见手机是一个易用、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发布终端。在数据采集方面,手机信令采集技术以手机与人绑定作为设计的依据,该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天气影响小、全天侯采集、不受光线影响、不受房屋等遮盖物体的影响、可获得大量样本空间等特点。完全可以克服现有城市中人流监控技术的不足和缺陷。 我国部分一线城市已经有区域的人流实时监控预警系统,例如北京市在目前投入使用的西单商业街人流实时监控预警系统和北京市地铁客流监管系统分别是基于智能图像监控识别技术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现的人流的实时采集和监管,这两种技术存在着很多的优点以及一些问题。(如下表) 以北京为例,根据公布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到201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就达到2018.6万人。北京移动分公司服务的移动用户数在2500万,其中2000万是北京市本地用户,500万是漫游用户,形成了一个足够大的采样样本空间。并且北京移动分公司的基站已经覆盖北京全部的区县,每天产生的手机信令信息量在15亿条左右,基于这些海量的手机用户信令进行分析,完全可以准确地、全面地、实时地对城市中的人流情况进行感知,对城市中的人流进行精细化的监控,也可以丰富人员疏导的方式,达到比较好的管理效果。 但是,我国目前城市中的人流监控管理还只是针对一个区域、一个场馆或一个交通枢纽来进行的,这种自我负责片区的管理工作就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无法有效整合这些资源为整体城市服务,也就无法从整个城市的角度进行综合的人流监管和控制。 为了解决这些信息孤岛,人们将目光投向了GIS,这一可以实时在线存储、显示、分析、发布信息的平台。 GIS在此方案中的角色: 1.数据存储、分析:以行政区域作为统计分析的粒度,统计全市范围内在各个行政区域的实时人流量,并通过GIS软件或平台进行进行浏览、分析等等。 2.数据展示:在电子地图上标识出指定的交通小区、城市大区、热点区域、行政区域等各种类型区域的准确范围;根据实际统计分析的结果,利用不同颜色形象、直观地进行展示;在电子地图上点击具体划分好的各种区域,立即弹出此区域的详细统计分析结果等数据;方便地拖拽移动、放大缩小等功能的电子地图。通过GIS方式,将城市的人流现象、范围、强度等进行直观、量化地展现。 3.辅助应用:有了采集数据的分析手段,结合GIS电子地图平台和公共广告屏实时显示人流信息,通过短信、彩信系统实现人流信息的多渠道发布,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及时通知公众和有关的管理人员。 当然,无论哪种监控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挑战:对人们无孔不入的监视将涉及到数据的所有权和隐私问题。普适感知和移动计算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但这些功能必须以不侵犯人们的合法权利为基础和目的进行开发。为了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利,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标准是必要的。 随着政府和企业对智慧城市的愿景越来越强烈,更多技术手段和应用被引入,城市也要越来越智慧、具有活性。技术间的融合和兼容将是智慧城市建设者需要优先考虑的,通过广泛参与和标准组织的合作可以促进智慧城市的平衡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 |
|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4 01: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