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日前,记者走进了广联达信息大厦,采访了大厦的建造者――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大厦项目经理曹仕雄。他在采访中表示,基于三维模型的BIM最大的价值在于降低风险和预控管理。同时,他还表示,国内外对于BIM应用的差别主要在于“意识”上。国外应用BIM以协作为导向,注重流程和工艺,而国内则以制度和规范,强化检查验收,而并没有真正理解BIM的内涵。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起的一种建筑模型。由于BIM具有可视化、数字化和可量化等优势,其在把控工期、节约成本、质量控制以及施工前模拟等方面都是其他技术手段所不能媲美的,并且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大厦项目经理 曹仕雄 BIM最大价值在于加强风险预控制 曹仕雄指出,“BIM并不是一个软件,而是一种手段,是一个概念,是一种意识。”在BIM理念出现以后,现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风险的预控制。以往常常是出了问题以后才解决,而现在是提前预估它,进行预测、预知、预感。因此,BIM是一种很好的风险控制手段,避免了频繁的返工,让项目管理更加高效,更加智能,更可测,更可控,同时促进了团队的协同工作。 BIM技术所带来的三维建筑信息模型是更有效的设计沟通和设计表现工具,它为项目参与人员之间和各专业之间创造了一个基于三维模型的协同工作环境。基于三维模型的BIM最大的价值在于降低风险,他说。建筑的最大风险在于成本控制。首先,降低成本应从设计入手,一个优秀的设计者应具备能够在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确保工期中找到平衡的能力。其次,就是要确保建筑质量,保证合格,避免返工,浪费成本。因此这就需要责任到人的分配和绩效考核,保证项目进度,按期完成。 广联达助力推动BIM标准统一化 经历了多年的普及和孕育,BIM在国内已经呈现了风生水起的发展势头,但很多BIM软件厂商都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相互之间难以兼容且无法协同,这是限制BIM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 近年来,BIM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英美、澳洲以及韩国等国家均有了自己的BIM体系以及标准。BIM国家标准的制定将成为规范行业发展的准绳,有效化解这一瓶颈,从而促进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无缝对接与协同应用。 针对目前我国BIM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BIM的发展前景已凸显出来,但BIM的顺利实现与行业标准的统一密不可分,标准的制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曹仕雄介绍说,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启动了一系列BIM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广联达作为建筑行业信息化的重要厂商也参与其中。 国内外BIM应用差在“意识”上 “国内外对于BIM应用的差别主要在于‘意识’上”,曹仕雄表示。国外应用BIM完全是以协作为导向,国内与国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以制度和规范行事,一直是以具体的规范、具体的要求、具体的制度为依据,以结果检查验收为纠正错误的时机,强化了检查验收,而并没有真正理解BIM的内涵。 他举例说道,一般来说,某一墙面平整度偏差不超过3毫米为合格,偏差不超过1毫米为优良,偏差大于3毫米为不合格。在国内,往往是在施工完毕后检查验收,偏差大于3毫米就需要返工直至合格,如此就难免造成了工期的拖延、资源和成本的浪费。而在国外,在施工过程中则非常注重流程、项目管理和工艺,不是等完成后检验是否在3毫米以内,而是按照标准的流程和方法施工偏差就应该在3毫米以内。 众所周知,BIM和精益建造是建筑工程领域出现的两种变革性新兴技术,两者协同应用到工程实践中比单独应用其一所带来的价值更大。曹仕雄向记者介绍,精益建造有五个分层计划过程,分别是制定整体项目计划、阶段计划、月度计划、末位周计划、执行(日报)。末位计划的益处就在于能够营造开放的交流氛围,团队可以集体讨论确定计划,从而使各方的工作任务都包括在计划中,可以方便的了解各工作任务之间的影响。同时,对于作业人员来说,比传统的计划表容易理解,更易于促进团队协作,共同参与。 基于云端的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 目前,建筑行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多项目、高风险、快变化、严质量、短工期、低成本已经成为企业项目管理的主要特征,项目分布广、数量多,必然引起总部与各个项目部、业务公司之间,各个项目部、业务之间信息沟通困难。信息鸿沟的形成,增加了企业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工程进度协调和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难度。曹仕雄在负责广联达信息大厦工程建设中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 据悉,广联达信息大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二期,地块面积10042 O,容积率≤1.85,绿地率≥22%。大厦建筑物地上6 层,地下2 层,建筑总高24m。总建筑面积30111 O,其中地上18578 O,地下11533 O。 广联达信息大厦效果图 曹仕雄表示,随着建设行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数据量将会越来越大,并且数据量的扁平化趋势日渐明显。数据被大量存储并用在新工程上作为参照或者参考,因此我们需要的数据量也会越来越庞大,以前往往靠的是经验,现在数据则很容易获取到,尤其是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制造了海量数据,如何妥善处理及合理利用这些海量数据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因此,这就需要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集中管理、标准分类和整合,进而实现标准化、可测量,将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妥善的保管。建筑企业的信息往往分为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和建筑本体数据,而建筑本体数据就可以放在云端,对企业员工、承包方、施工方进行信息的协同共享,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 曹仕雄向记者展示了广联达信息大厦的项目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建立在私有云之上,信息量非常庞大,但分类有序,囊括了造价信息、招投标信息、合同信息、支付信息、项目进度信息、执行单位信息、项目执行细节等信息,可对各类人员进行权限管理,保证了数据安全。管理者可在线把控整个项目的建设进度,在线签署合同文件,简化了工作流程。在系统中,可实现多人协同工作,在修改文件后会生成历史记录,相关内容也自动进行相应的修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虽然,如今曹仕雄对于这种云计算的模式已经非常接受,使用起来轻车熟路,但他坦言,就建筑行业整体而言,目前对于云计算的接受程度还不是很高,但他相信,云计算必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对建设者提出更高要求 1984年,全球第一幢智能大厦城市广场在美国哈特福德市建成。此后,世界各地智能建筑兴建热潮一触即发。直到80年代末,智能建筑才在我国逐渐萌芽,但其发展速度却是十足惊人。从北京发展大厦到上海金茂大厦,到青岛中银大厦,再到广州西塔,国内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而我国建筑智能化的市场规模已达到每年4000亿元。 曹仕雄表示,建筑的节能环保是建筑本体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智能是建筑运营的要求。智能化是对建筑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的难度更大了,以往是通过直接对实物的管理,现在是应用软件进行管理,智能往往是看得着摸不见的,因此对建筑企业、管理者以及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管理者的综合能力。 他还表示,智能化是软硬件结合的产物,很多知识都超出了建筑行业之外,软件行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此这就要求建筑人要有预见性和广泛的知识面,尤其是管理能力。以前在建设大楼的时候管网很少,而现在大楼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管网,多数并不是基本的水、电、暖,而是智能化的管网,这样的环境变化就更要求可视化、预见性和智能控制。 据悉,广联达信息大厦在节能环保方面应用了地源热泵技术、新型外墙保温、外窗外遮阳技术、种植屋面技术、屋顶太阳能利用技术、直饮水技术等环保技术。同时,还应用了大量智能化技术,包括 “高清视频监控技术”、“二维码扫描物资管理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等最新的技术,从而使大厦成为一座智能、环保的建筑。 |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精彩内容天天有
|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3 22: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