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EaBIM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EaBIM BIM门户 全球资讯 建筑行业动态 查看内容

直播:第三届中国BIM论坛

2014-5-26 11:36| 发布者: 萧闫子| 查看: 8340| 评论: 0|来自: 地产中国网

摘要: 会议主题:全球信息化助力中国地产实践—第三届中国BIM论坛会议地点:新世纪日航饭店会议时间:2014-5-21发言嘉宾: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秘书长魏来HOK建筑事务所首席 ...


Rodd Perey:当然没有一个软件它是可以做任何事情的,能够达到万能的地步。每一个软件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所以现在也是为什么软件一直还处于开发的阶段,这个格式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对于BIM而言,FC确实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格式,之前我们也经历过数据的丢失和限制,我们说过去几年进展还是不错的,我觉得FC未来几年会发展的更好,会变成一个更为普遍和好用的格式,也希望它能够普及到有很大兼容性的地步。因为想到大面积普及应用的话,确实需要各个模型之间的逐渐标准化,另外一方面对于数据产品库在澳大利亚目前有一些项目专门是针对这个兼容性问题设置的,其中有一个是机电协会他们发起的项目,他们所做的工作叫做BIM机电澳大利亚的缩写,他们的概念是顾问方提供的数据设定一些具体的标准和需求,再把这些数据用在各种给分包商的模型里面,比如说针对某个设备,或者具体的某个产品,让他们有针对的性开展工作。这个理念就是数据能得以保存,未来在设施管理中也可以利用这个设计,在机电方面我们也会在不光是设备的物理参数,还包括在设计方面也会规定一些参数,它的绩效参数,这也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利用这个行业,它很善于发现问题,也不再说发现问题互相等着、靠着,而是大家一起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个区域,大家还是比较同心协力的。在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大家还是有比较广泛的共识,这样的话数据的交换就很好,比如外形的参数,以及具体其他方面的参数,这些数据都是比较公开、比较容易流通的,比如说电等等。在电力方面它会有一个模型,这个模型跟其他的模型也可以尽量做到兼容,有时候他们还可以甚至合并一下。所以这些模型之间互相的协调性还可以,当然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FC作为一个比较通用的格式,它是很大的一个话题,一个领域。 主持人 魏来:FC产生于buildingSMART,是buildingSMART非常值得骄傲的产品之一。后来是被ISO采为国际标准,以前是RX3版本,现在RX4版本已经发布,从整个描述物体的代码行、代码量来讲有明显的减少,我相信它会有非常明显的发展,这个发展会给我们所有的从业者带来便利,就是我们在信息交互的过程当中,会有第三方,而且是不带任何倾向性的一个中间格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下一个问题。 记者:大家好,我是来自媒体的,腾讯网,今天主题跟房地产相关性挺大的,强调BIM应用对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最近大家可能清楚,房地产行业以后的发展存在着争议,可能会进入调整期,参与BIM应用的单位,设计单位、投资单位,还有施工单位,监管单位,这些都是跟房地产息息相关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会不会对BIM的成长雪上加霜,或者推广受阻。还有一个问题,刚才我听说了,BIM在施工单位的推广情况,李总说的是BIM应用对工作上的一个便捷性方面的介绍,附带提了一下BIM应用在咱们施工单位存在一些阻力,就是说有一些分包商在BIM应用方面是不支持的,我想请李总给我们介绍一下,就是说在施工单位应用方面,存在哪些阻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 魏来:看来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现在有一个背景目前房地产行业正在面临着与几年前不同的一个形势,我不知道在香港也听说了大陆对房地产调控,使得现在这个房地产行业并不像以往那样火热,就是说这样的一个形势对于BIM的发展是不是有什么影响。第二个是给李久林提的,在施工过程当中,BIM的一些问题。 李刚:我答第一个,我做BIM的是02年,刚好是香港下滑的年代,我可以告诉你在房地产下滑的年代对BIM的成长是最大的,因为在房地产暴利的年代没人做BIM,下滑的时候都愿意做BIM,就这么简单。 主持人 魏来:我觉得这个是对的,想当年90年代初的时候,房地产商拎着一箱子现金找到设计院做项目,那个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很可惜我也没赶上。 李久林:我是非常赞成李刚的观点,越是下行的时候,价值凸现的越大。比如说蓬勃向上,拿着钱买不着的时候,谁还需要BIM,我觉得这也是个人的观点。 第二个关于施工这块,我们目前来讲,大量的施工上的BIM应用,可能还是在一些大型复杂工程上,为什么呢?一个是这些工程它的复杂度,为我们BIM的应用提供现实需求,因为你工程很复杂,你的表达也好,你的管理也好,提出这种现实需求,如果对于承包商来讲,工程非常简单,按照我的应验,或者按照我普通直观的,或者按照普通图纸完全很轻松做下来的话,这种价值确确实实有没有必要非要全面都要用这个东西。 另外一个与BIM的投入有关,我在报告里说我们现在一些大型项目还是动辄百万级这样一个投入,那么你对一个小型项目,一个小的单体项目,做这种投入可能也是一个问题,就是谁来负担这个投入的成本。再有一个也与我们团队的素质有关,复杂工程上,调用的人员相对来讲学历各方面的层次高一些,可能对于驾驭新技术的能力也要好一些。 实际上我刚才说了,对于施工企业来讲,我们应用BIM现在更多的实际上还是一些我们这个行业本身面对的一些问题或者障碍,一个模型哪里来,现在设计院给不给你这个模型,还是你自己要建这个模型,第二你交给谁,比如我们做完了,我们的交付上,还是竣工图,档案馆收不收。第三个是激励的问题,就是我做这个,比如今天我们开发商或者业主的方面人员比较多,你怎么激励承包商,我刚才举例子,我们减少了错落空缺,实际上降低了承包商的盈利机会或者空间,如果不建立这种分享机制,实际上做这种工作,是一种赔本赚吆喝的工作。另外没有运营的需求,它这些东西做完了以后,如果没有往下传递的需要,实际上也没有这方面的激励,我觉得目前来讲这方面的问题更大制约了我们现在在施工企业的BIM应用的问题。 主持人 魏来:您是不是希望我们提供的设计模型能够直接用? 李久林:不能要求把设计院完全所有的信息用,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叫递进式的建膜机制,就是说我们设计院建立的模型把设计信息附加上去以后,传递给施工单位的,能够这个基础上附加它所需要的管理信息,然后这些信息在施工阶段形成以后,又能传递给我们的运营部门,在工程建造过程中,这些有用的信息再不断增加,这种增加应该是数据是一致的,是有效的,能够很好融合和集成一起的东西。 主持人 魏来:我非常赞成,国家标准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您刚才说的一个问题也非常重要,我们BIM会产生很多效益,这个效益会落实到我们甲方的头上,甲方能不能分享给我们设计院和施工方,这是一个大家可以再继续协商讨论解决的问题。澳大利亚的情况是什么? Rodd Perey:这个经济收益如何分享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利用BIM可以实现节约,悉尼只建了一个大的BIM项目,而且这个项目是硬性要求所有的分包商都要用BIM,所以他们在投标的时候就说你要么做就用BIM,要么就不做。我觉得这个对于建设来说,它确实能够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的问题。这个也是BIM的咨询方他们的价值所在,我觉得这个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做的工作,不是说建筑师,或者工程师,而且建造方单独能做,需要总体的协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好这个工作。假如有的BIM专家,很高级的专家,没有足够信息的话也不行。所以在这个整体的沟通和协调非常重要,这个就像有李刚先生他们这样的公司发挥作用的时候,就是他们来做咨询,然后在做咨询的时候,专门针对BIM怎么样节约收益,怎么分配等等,这个都是提一些方案,这个模型的用法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建筑师在模型建膜的时候怎么合拢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做这个工作的人,从他的角度提一些他的需求和他的建议。所以的这些都应该是具有相关经验做那个的人才能提出来合适的建议,只有建筑师或者只有甲方单位都做不了这个工作。 主持人 魏来:像李刚这种第三方,而且是非常专业的BIM服务的机构,或者公司,来辅助我们这个行业把这个BIM技术向前推进,而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服务。下一个问题。 记者:各位专家,各位同行下午好,我是来自上海BIM中心的负责人,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几个专家,我是04年开始就已经接触BIM技术,但是现在感觉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话感觉不痛快,有些问题比较尖锐,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给以一个解答。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刚才同行业提到FC是我们BIM通用的格式文件,目前有一个比较遗憾的现象是什么,一个软件自己把模型转成FC,导入还存在信息丢失的现象,这个问题肯定是非常普遍的,我相信各位同行也有同感,这个问题是说我们的软件公司在转成FC工作的代沟,还是在开发上存在一些问题。其实很多软件商都是buildingSMART会员单位,所以buildingSMART是不是有所行动。 主持人 魏来:我先回答这个问题,昨天buildingSMART国际理事会在开会,也说到这个问题FC还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的文件格式,这是第一个,它确实有它不足的地方,第二个buildingSMART国际现在已经开启了认证的功能也好,窗口也好,可以去认证,现在针对软件的,我们的软件去把它的格式转化成FC的时候,可以到网上进行认证。认证实际上是有两种通道的,第一个是输出认证,第二个是输入认证,这是两种认证,其中输入认证要难于输出认证。这是允许软件厂商在不同的通道上进行分别认证,这是允许的。但是我们目前的这种发展情况,也是处于一个这些软件厂商正在和buildingSMART互相之间协商,就是如何把这个认证的程序接着往下推进,现在有一些厂商已经通过认证了,将来基于RX4这个文件格式基础之上,把这个认证深入推进下去的话,这个问题会得到一个缓解。有些软件输入和输出都进行双认证的话,这个问题会缓解很多。 李刚:我补充一点,你是BIM的顾问还是设计单位的BIM中心? 记者:我是隧道工程研究院,还是地铁集团的子公司。 李刚:我们有两个需求,一个设计需求,说FC出现了,这个很难做,基本上是很肯定的,不是一下子搞定,因为我们要把整个世界看的东西都要快。另外一个任务,我们在管理项目上面对数据的要求,那个就比较简单了,其实只要提出相关的数据要求也可以了,那个比较容易达到,所以在管理BIM有两个需求,一个为了设计交互的,另外一个为了管理而做的,管理而做的目前没有太大的问题了。 主持人 魏来:两位嘉宾还有补充没有? Rodd Perey:FC格式和信息缺失的问题正在得到改善,并且进一步改善buildingSMART持续的支持这一进程,FC这个格式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08年发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改进,所以它是越来越好的。有一个问题,映射的问题,在某一软件中被归为某一类的文档,可能在另一个软件中就成了另一个类型,这个之间就有一个误差,可能会出现错误。我们现在也正在努力来解决此类的问题,以(英文)为例,对屋顶吊顶等等而言都会转化成FC格式,我们不用去管最初创建时候是什么格式,最后都会转为FC格式,我们会有一个机制使这个过程更加完善。我认为我们的项目团队面临着巨大的交付的压力还有成本控制压力,所以对文本格式的关注并不是那么大。可能我们还请相关的软件分析的专家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项目团队不是特别关注这个问题,现有格式可以的话就不需要做出改变,在交接的时候,人们也是比较关注格式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推广这个FC的格式。 李久林:我有一个会,先告辞了。 主持人 魏来:谢谢。 记者:我的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BIM的特性全生命周期,可以做到共享,我们有一个目标把这个BIM模型当成运营,同时兼顾到设计和事故,目前我们国家级的标准承担了标准的编制,对这个问题不知道各位专家是如何看待的?有没有考虑到在标准编制的同时应该加强或者是邀请我们作为运营的业主单位来参与到编制当中,这是第二个问题。 主持人 魏来:我们并不是了解很透彻,目前国家已经立项的一些BIM标准,在设计阶段是有四本,一个是交付标准,像IDM,一个分类和编码标准,这个更有点像IFD,另外一个是存储标准,存储标准更有点像IFC,还有一本是统一应用标准,当初设计的时候把这几本成为总纲新的文件,现在还有一个制图标志,已经离乡的还有一本施工标准,目前来讲国家的BIM标准这个框架是分成设计、施工两个阶段,以后运维会不会也有标准,我相信也许会有。按照这样一个阶段来分的,也强调了我们标准要互通,交付标准和分类这个标准是由标准院作为主编单位,统一应用标准和存储标准是由建院作为主编单位的。施工标准是由中建集团进行主要操作,从交付标准和分类和编码标准这两个标准角度上讲,我们充分的考虑了各方的意见,以前我们编标准大概参建单位十几家,但是现在都有五十家,这是一个庞大的团队,既有科研院所,也有一些业主单位,包括今天我们听到的中信合业也是我们参编单位,也有一些设计企业,中国院、北京院,也有一些施工企业,中建的几个局都是参编单位。尽管是设计标准,但是还是充分考虑到各方的需求,也考虑到在各个阶段的一些用法,这样能够使我们设计阶段,设计阶段是数据的一个主要的创建阶段,就能够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其他阶段的一些需求,这样就是使我们能像刚才李久林李总希望能够顺畅的传下去,这是一个基本背景,我也是相对来讲回答您的问题。您两位有没有补充? Rodd Perey: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设施管理方也应该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当中,我们建议分类标准也应该用于设施管理,将BIM用于互通的数据库供各方使用,因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能够通过识别码预期它的数据库相连,这一点是很有意义的,另外命名规则等等。全世界很多的承包商也会替换现有的数据库,使用BIM协同的数据库,并且用于日后的建筑运营和管理。 主持人 魏来:再补充一些,在这个标准过程当中,国内之间的协调很重要,另外一个国际之间的协调,我们在标准编制过程当中,我们借助buildingSMART这个平台,因为buildingSMART在各国分布,比如美国分布编美国BIM标准,日本的、香港的、挪威的等等都在编各个国家标准。我们在整个协同过程当中也会借助大平台进行一些国际化的交流。借助英国现在它在标准当中走的很快,而且走的非常深入,现在准备把英国的BS1192的标准国际化,而在这个国际化过程当中作为中国来讲也会提出一些意见。昨天整个总部还在讨论一个问题,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论坛也好,或者说一个交流组织也好,来进行广泛的讨论,比如说亚洲这边跟香港、韩国,在座有韩国的代表,跟新加坡,那边还有两位新加坡的代表,跟日本等等,会进行充分的讨论。 记者:谢谢,我的标准肯定会考虑施工和运维,但是我们建设行业大家都知道可以分成很多领域,包括轨道交通,包括市政,包括民用建筑、商业建筑,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拿分类和编码标准来讲,各个领域肯定不一样,现在没有细分,各位专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细分各个领域的标准?谢谢。 主持人 魏来:分类和编码标准,我今天看到我们的主编,标准院的罗所长在,请他回答一下。 罗文斌:本来我想提问你的,结果变成回答问题了。对于编码标准来讲,我们有这个想法,对于咱们整个大建设领域来讲,做一个这种的大的细分,从目前来讲,我们还可能主要集中在民用建筑这块,包括轨道这部分,其实我们现在没有列入计划,咱们的铁路部门在做城市间的轨道交通整个BIM,包括交互标准,包括编码标准。其实在沟通当中大家也提到了包括市政,市政是属于城市建设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这次的编码标准里面会涉及到一些公共设施,包括水处理,包括热力,包括电力会涉及到,但是这个是不是要单独的出一个细分的分策,我觉得这个不是特别必要,因为有一些东西跟其他的,就是我们现在所涉猎的分类来讲有很多的重合和交叉,所以还是希望在这里做一些扩展,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市政建设里边,很多的建筑材料和我们搞民用建筑里边的一些建筑材料是重合的,还有一部分是不一样的,在这次编码标准里面,还有一些其他的资源,可能刚才提到的主要还是在产品的方面,还有其他的一些资源,包括人员,这个分类对于整个建设领域来讲是通用的,还有工程的阶段,基本上也是通用的,还有关于属性,不管是市政建设也好,还有其他的轨道交通也好,它的这个属性也是一样的,基本上不会跑出我们这个目前所列的几千种的属性的概念,因为整个编码体系比较复杂,我们根据ISO的12006整个分类框架,也参照了FD的一些内容,还有现在北美的(英文),现在也在往ISO标准过渡,整个体系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原来国内在编码体系这部分可能进展的不是特点彻底,应用起来也不是特别的多,当然在BIM领域里边可能对这个要求比较高,我们在这次的时候把整个应该叫资源,包括成果、阶段,分了15张表描述,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对整个的编码应用提出大家自己的看法,来促进我们这个整个编码标准的编制,也希望在明年的时候编码标准能够为整个中国BIM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不知道解答的是否满意。 主持人 魏来:分类和编码对于大数据非常重要,如果大数据要是没有一个信息整理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去用了,现在我们的分类和编码标准用的是(引文),香港和澳大利亚采用的是哪类分类和编码标准? 李刚:我们是按英国的分类体系来做的,算量是按照算量需求来做,香港的分类编码,想法还是原本那套香港文化,以前大家都熟悉的做下来的,如果你用太新的分类编码系统,对行业脱节的话,我们行业的人不理解说什么的话,应用上的话很困难,我们现在处理的是基于旧有的分类法做深入的编码化。 Rodd Perey:buildingSMART的工作小组与一些伙伴共同合作在国际上也做这个分类的工作,有一些是独立的工作,我觉得我们的方向是(英文),用这个格式,现在已经开始采用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4 07: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