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核心提示 “小区里清水绿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沿路有大树的浓荫,雨后的路面能渗水,社区里实现了 自然通风,屋子里冬暖夏凉,住得健康、舒适又省水省电。”这是人们对住房的美好向往,描绘的正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根据厦门市日前发布的《厦门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未来厦门的建筑都将被强制披上“绿色外衣”:2014年1月1日起,新获得建设用地或者翻改建的民用建筑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6年1月1日起办理施工许可证的所有存量土地的民用建筑项目,必须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有数据表明,厦门的建筑碳排放约占全市社会碳排放的28%。为建筑披上“绿色外衣”,在建筑领域实施制度化的节能减碳,实现节能环保,是缔造美丽厦门、提升宜居环境的重要举措,将对厦门今后的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绿色建筑要真正得以发展与推广,除了政府出台政策强制推行外,让老百姓打消绿色建筑推高房价的疑虑以及改变当前我国绿色建筑“重建轻管”的现状,都是值得探索的途径。 绿色建筑成厦门大趋势 屋面建设光伏系统,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采用光导管,将太阳光直接导进地下室,健康又省电;采用铝模板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建立雨水回收系统,用于小区浇灌、清洗……在厦门最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洋唐居住区A09地块,“绿色”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个严格按照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的保障房小区将成为厦门绿色建筑的示范。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明确提出,日后城市绿色建筑要占到整个城市建筑的80%以上。“未来,厦门的城镇新建建筑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总工室主任何庆丰看来,在厦门推行绿色建筑已是大势所趋,“以一星级绿色建筑为主,鼓励建设二星及以上等级的绿色建筑”将成为“美丽厦门”建设的一大方向。 为实现厦门的“绿色”目标,《方案》明确:在全市辖区内,从2014年1月1日起新立项的政府投融资项目、安置房、保障性住房,以招拍挂、协议出让等方式新获得建设用地的民用建筑,翻改建的民用建筑(个人危旧房改造除外)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6年1月1日起办理施工许可证的所有存量土地的民用建筑项目,必须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不止新建建筑要“染绿”,还要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厦门计划完成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20万平方米,实施农村改造节能示范点5个。同时,还要构建“低能、高校、绿色、环保”的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体系,到2020年,创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绿色建筑等级由低至高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共三个等级。自2010年1月获批开展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资格至今,厦门只有12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据介绍,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分设计阶段和运行管理阶段两阶段。设计阶段是在施工图完成后就可以申报评审,运行阶段是在工程竣工运行一年后才可以申报评审。就住宅项目而言,只有住宅在实际运营也就是交房入住一年后,方可申请绿色建筑验收,这是因为绿色建筑标准其中一项是住宅运行管理,通过验收后,该住宅才能正式挂牌“绿色建筑”。也就是说,厦门目前还没有进入运营阶段的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 强推“绿色”推高建筑成本? 自2006年国家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绿色建筑在我国进展缓慢。全球知名建筑设计公司NBBJ建筑师陈君榜认为,这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对绿色建筑的观念还停留在成本高昂、回报周期长的阶段,对绿色建筑普遍接受度不高。 记者对20名购房者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愿意购买绿色住宅作为自己的“小窝”,但大多数人担忧这样的强制政策会使建筑成本增加,开发商最终会将成本转嫁给置业者,间接导致房价高涨。 “绿色建筑并不是昂贵的建筑。”何庆丰说,绿色建筑强调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不是高科技的集成,而是根据项目所在地地形、气候条件进行精心规划、设计、施工和材料选择,尽量在材料上可循环使用和充分的本地化,从而实现最低成本的节能。根据有关机构测算,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为达到绿色建筑相关要求需要多投入的成本),一星级的几乎可以忽略,二星级的每平方米大概在80-120元,三星级的则在300-350元。对于住宅小区,国内已有多个绿色建筑增加成本仅仅十几元钱的项目案例。何庆丰认为,就目前房子每平方米动辄数万元的售价来看,这些增量成本应该不会成为开发商做绿色建筑的阻力,也不存在助推房价的因素。 业内人士表示,要让老百姓打消绿色建筑成本高的疑虑,政府部门可以将一些补贴等优惠政策向使用者倾斜,购房者尝到甜头后,需求大了,就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使更多开发商建造绿色建筑。这样,既节约了资源,也降低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 厦门此次出台的方案正是采取让利给购房者的方式。除了对建设单位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奖励外,厦门还首次提出给予绿色建筑购买者一定比例的契税返还。其中,对购买二星级绿色建筑商品住房的业主给予返还20%契税,购买三星级绿色建筑商品住房的业主给予返还40%契税的奖励。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的奖励力度是很大的。”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副局长林树枝表示,之前也有一些地方出台过激励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政策,但因为操作难度大而难以落实,“契税返还等于政府直接拿出一部分钱来补贴消费者,不需要协调银行系统,比较简单易行”。 不过,总工室一工作人员也坦承,在高房价的背景下,这点补贴无法成为购房者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契税返还最大的作用还是让民众更加关注并了解绿色建筑,可以让消费者在选择时具有一定倾向性,但不能期望以此给绿色建筑带来直接的发展动力”。 绿色建筑更要绿色运营 有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项目共有1400多项,但是真正能够实现绿色运营的建筑项目不到7%。何庆丰认为,这也是绿色建筑推广进展缓慢的一个原因。 在厦门,对绿色建筑建设单位的补助,都是要等到运营阶段验收通过后才给予的。何庆丰说,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一般在后续的运营中可以收回,而很多项目的建设单位都不参与建成后的运营,因此也就缺乏投入建设绿色建筑的动力。 同济大学的教授程大章认为,国内绿色建筑运营水平不高,源于长期来的“重建轻管”,其中既有体制的问题,也有运作机制问题。他表示,我们很多时候追求建成了多少绿色建筑,却很少去核查绿色建筑的运行效果是否达到了设计目标。尤其是绿色措施出现问题时,建设者和管理者往往互相推诿责任,建设者不承担运营的责任,而管理者也是被动地去运行管理绿色建筑。 从经济核算角度考虑,绿色建筑的管理成本高于传统建筑,在低物业收益的状态下,不少物业管理机构其实把绿色建筑视为一种负担,不时地停用一些绿色设施。比如,有的办公大楼项目花了上百万造了雨水收集的工程,但是物业在管理中,需要设施维护、定期加药,不仅管理的成本高,如果过滤后循环使用的水出了问题,还要担风险,所以就将这些设施闲置,所谓的绿色建筑设计,并没有真正实现绿色运营。就此,何庆丰指出,不能单看到绿色建筑的管理成本上升,还应看到今后业主整体使用成本的下降,反而更有利于业主支持物业管理。 此外,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也曾在厦门提出,很多开发商借绿色建筑之名随意提高房价,做了节能设计的房子每平方米成本只增加一二百块钱,但在卖房时就比普通房子每平方米贵上千元,这相当于拿着政府的政策为自己的超额利润服务。她认为,开发商不该借绿色成本来进行“绿色炒作”,谋取私利。 |
|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3 17: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