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BIM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号召,对建筑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展深入技术交流和探讨!致力于打造“BIM-建筑师-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综合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希望为BIM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及技术的普及做出微小的贡献!!!
根据笔者多年的经历,发现在BIM认识及BIM实施中还存在很多误解,主要有三大误区。 BIM就是建模?这应该是很多人对BIM的认识,不单是施工企业。客观上讲,国内应用BIM是从设计院开始,其采用BIM的一个核心功能的确是建模,但BIM的终极目标是基于设计阶段的基础模型创建,随着建造过程的不断深入,会在不同的阶段逐步加载相应数据和信息,达到协同共享的目的。比如设计阶段更关注的是三维空间尺寸信息,施工阶段更关注工程量、时间、成本造价信息,运维阶段更关注设备设施的维护信息等,所以建模仅是BIM的一个功能,但决不能因此把BIM与建模划上等号。 究竟如何理解和认识BIM,梳理各方的观点,汇集三条:可视化;信息载体;协同性。 BIM万能?这大概又是另一种极端理想的认识,且不论现在的BIM技术是否支持,即便真到了BIM软件无所不能的地步,仅靠几个软件和系统就能把楼盖起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每一次新的技术革命,短时间内都让大家兴奋异常,会不由自主地认为软件万能,系统万能,信息化万能。在与很多企业领导者交流时,对方听到BIM,立刻精神焕发,认为有了BIM就可以变成全自动,俨然把BIM当成了拯救建筑业的“超人”。很多施工企业基础管理很差,项目管理一塌糊涂,成本的“跑冒滴漏”非常严重。以为引进了BIM就能够脱胎换骨,瞬间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这显然是犯了BIM万能的逻辑错误。 其实BIM也好,其他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也好,终归都是一种技术工具、管理工具,最终都要靠人去驾驭和使用,所以BIM是企业管理完善的锦上添花,而不是管理低下的雪中送炭。 有没有一套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过程BIM系统?这是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因为目前阶段暂时还没有这样的系统,但随着BIM软件的研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许有一天会出现这样的系统。目前,企业推行BIM可以树立这样的目标,但在实际的推进当中,还是要从现实出发,从设计到施工,一步步走。盲目追求全过程的BIM信息系统实际上已经违背了软件及信息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将来的全过程系统,一定是从工具软件、BIM基础信息系统、ERP系统逐步发展推进而来,是一个分层次、分业务对象的多元组合系统,而非是所谓的标准的全过程BIM系统。 施工企业推进BIM的策略 需求为王——一切从需求出发。和很多企业交流,发现大家好像很迷恋各种BIM软件、各类功能;与软件厂商交流,他们也会不遗余力地介绍软件无所不能的作用,很多企业在引进了所谓的BIM系统和软件后,发现不会用,也不知道引入BIM究竟要做什么。我的观点是,一定不要追着BIM软件功能走,而是要让BIM软件追着企业的需求走。如果没有BIM,我们施工企业的核心需求是什么?这里面可能要划分一下层次,比如有企业级的需求、项目级的需求,企业级的需求无非就是财务的管理、招采的管理、成本合约管理等,项目级的需求可能更关注到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但这些需求不足以支撑与BIM软件功能的匹配对应,还要继续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实际就是按照施工一个项目,从开始的场地平整到最终的竣工交付为止,我们要按照传统的项目管理要求,把每一个阶段的管理和技术需求都梳理出来。 一切从需求出发,而非总追问软件能干什么,先搞清楚企业想要什么,是控制进度,还是量化成本?需求导向不仅是施工企业推行BIM的首要前提,也是推行其他信息化系统的根本出发点,比如很多企业都在上ERP,ERP首先要做的工作也是需求调研。只有先确定企业需求,明确目标,才能更好地应用BIM,否则只能虎头蛇尾。 理性规划——分步、分层,循序渐进。施工企业推进实施BIM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推进的步骤大致可以划分以下三个层级: 在需求梳理中,有企业级的需求,有项目级的需求。其中项目级需求当中,有的是技术层面的需求,比如三维技术交底、管线碰撞检测等;有的是项目管理需求,比如项目的成本合约、施工进度等。所以在需求梳理的基础上,应该规划出企业推进实施BIM的步骤和层次,防止一哄而上。 |
|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4-11-28 23:41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