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时代几个重要的商业软件的时间点: 【基于绘图的BIM】1982年,Autodesk推出第一套autocad软件;1997年,推出有鼠标的cad14;1998年,推出cad14中文版,放纵盗版,并且电脑价格剧降,让中国的甩掉图板计划终于实现。 【基于管理的BIM】1982年,空间管理软件Archibus问世,与autocad集成。 【基于专业的BIM】1987年,首款BIM建筑设计软件ArchiCad问世。 【中国BIM】1980-1997,中国建科院开发了基于结构设计的PKPM系列软件,并且拥有自主研发的图形引擎TCAD,这是世界上产品线最全的BIM系统,在中国市场上的占用率第一。1994年,天正建筑、暖通、电气问世,是中国最普及的基于cad平台二次开发的BIM软件。
至1997年,BIM领域所有的重要软件基本上都产生了,而且随着IT技术的发展而获得长足进步。AEC虽然在专业技术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提升;但是FM方面获得了非常大的提升,由于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多的管理半径和管理深度。AEC和FM之间的连接问题还没有解决。
【BIM时代】 进入21世纪之后的十年来,是IT技术长足进步的十年,BIM所需要的IT能力以及完全具备,而市场需求早已在等待:连接绘图和管理的中间件亟待问世,Revit应运而生。
严格来说,中国BIM时代始于2002年欧特克(Autodesk)收购基于绘图的BIM软件Revit,此后擅长市场推广的欧特克就将BIM大旗推到世人面前。这力度之大,导致在这之前诞生的BIM软件普遍没有被当作是BIM,在中国,计算机制图就是cad(国外也是这样,产品名字成为通用词),而BIM就是Revit(国外最初则是以ArchiCad、Microstation等为主,Revit进入Autodesk之后又经数年开发,到了很后来才在市场占有率上翻盘为王)。
欧特克通过大量并购,得到了建筑业的若干基于专业的BIM软件,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水电MEP、日照分析、能耗分析等等。这让欧特克得以站在CaBIM老大的位置去推广BIM理念,其声势之大,让人感到:无BIM,就灭亡。
但是反观国内软件,还浑然不觉——这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管理之缺乏。在技术这一边,绘图和各主要专业设计、及算量造价,都已很发达;但是在管理那一边,也找不出能代表行业的软件,而且只有工程管理这一项还算过得去。加在一起,AEC行业算是信息化挺深入的了,但是FM还完全没有,人们对于BIM的管理需求仍然没有感觉。
国外的BIM时代则要从1987年第一款真正的建筑设计BIM软件ArchiCad推出算起,这么多年的发展,除了技术的进步之外,还被管理需求推动着。这个管理,是以FM为代表的设施管理体系。
【BIM给建筑设计带来什么飞跃】
建筑设计和各专业设计真正放在一个平台上来了,比之CAD平台的确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1,建筑中,空间设计成为一个核心的设计——这个空间,是为使用者提供一个作业环境而设计的,于是,空间设计,也等同于室内设计,或者室内环境设计;水电暖通设施是为了空间的需要而”反算“整个系统的参数;各专业之间的碰撞检测成为家常便饭。 2,建筑设计和施工,在分离了这么久之后,现在又融合到一起了——他们是基于一个模型在操作。由于中国的专业分割的体制问题,导致我们还没有感受到这一点的威 力。设计的模型,可以直接用于施工,也可以用于预算造价和工程管理。仅在项目实施范围内进行基于BIM的作业,就能产生相当高的价值。
3,延伸到设施管理里面的空间管理,让BIM在时空上的价值得到巨大提高,一个BIM模型,不仅仅是使用在设计院内部,还能在建成之后的全生命周期得到继续利 用。机电设备方面也是同理,设计到施工到运营维护都可以基于同一个BIM。 4,图纸是生成的(这一点在中国还有一个制图规范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绘图员工种,在中国一直没有诞生过,现在可能就要改变了,可能会产生一种阶段性的BIM技术员,专门负责为各专业工程师做模型。建筑师和工程师可以基本上摆脱绘图工作,而专注于专业分析和多方案选型。 5,在国外,这是设施管理的驱动下,让BIM得以成为连接AEC与FM的桥梁;但是,在国内,FM的完全缺位,让全生命周期的BIM不能得到最大化利用。如果BIM的发展,作为技术的驱动力推动了FM在国内的发展,那也得算是一次飞跃。
|
|EaBIM网
( 苏ICP备2020058923号-1 )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1255号
GMT+8, 2025-5-6 11: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