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推广现状分析及总结》第一版,杨吉清吐血分享
BIM推广现状分析及总结2015年05月14日重庆CIOB BIM会议发言稿
演讲者:杨吉清联系方式:QQ与微信均为1665407659邮箱:1665407659@qq.com
前言 应重庆一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沈静董事长之约,参加了由重庆赛迪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重庆一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CIOB学生中心协办的“CIOB最佳工程实践之BIM在项目管理领域的经验分享”主题讲座。我演讲的主题就是《BIM现状分析及总结》。 我独立研究BIM、以“BIM吉清”昵称在BIM圈与来自各个领域(甲方、设计、施工、运维、软件开发、软件推广)的朋友交流BIM有近五年的时间了,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讯及个人对BIM的理解。有意向邀请交流BIM的朋友,请将您感兴趣的话题发邮件至我邮箱1665407659@qq.com,我会有选择性的根据您跟兴趣的课题做这方面的调查和整理。或者您可登录问答网站:http://112.74.97.31/来交流。
一、BIM技术在中国推进历程:六波发展浪潮第一波:引进与布局 国外BIM软件厂商在中国开展推广、国产软件厂商布局技术研发与市场培育;第二波:第一轮创业热潮 BIM软件厂商从事培训及技术支持的员工创业,开展bim咨询与培训教育业务; 比如Autodesk公司的软件培训与技术支持人员,鲁班的BIM工程顾问部。近水楼台先得月,在BIM咨询及教育培训业务市场井喷的前些年,第二波做BIM的人,为BIM技术的普及与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三波:设计院与施工单位试水BIM 在BIM咨询单位与软件厂商的技术支持部门的支持下,对先进技术敏感的设计院与施工单位开展试点项目学习引进BIM技术。第四波:第二轮创业热潮 由于BIM咨询业务及教育培训市场的井喷,在BIM咨询团队、设计院、施工单位得到锻炼的技术骨干成员及商务能力优秀的员工选择了独立创业,BIM咨询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同质化竞争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第五波:行业协会与主管部门介入主导发展 各种BIM协会、BIM联盟纷纷成立,开展竞赛、资格认证、教育培训、技术研究、标准制定等方面活动,寻求获得对BIM技术发展与推广的话语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第六波:行业“被BIM” 因为前面一批试水BIM技术的设计院、施工单位获得了技术优势,同时越来越多的业主认可了BIM技术的价值,其它设计院、施工单位纷纷被迫跟进学习与引进BIM技术。
二、BIM技术推广现状1)在设计阶段的推广现状1. 设计院在产业链中的分工 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可以划分为: 艺术性设计内容、 功能性设计内容、 工程性设计内容。 其中,功能性设计内容又可以细分为整体功能设计和细节功能设计,工程性设计内容又可以细分为初步设计和深化设计两大板块。中国的设计单位,在国内主要的大型、复杂建设工程所承担的主要工作:细节功能设计和初步设计。 上游的艺术性设计内容与整体功能设计被国外的设计力量占据,下游的深化设计被施工单位或者具备施工能力的专业设计单位占据。这样的分工,是造成目前在中国设计院无法推广BIM的原因。2) 设计院推广BIM面临的问题1. 应用BIM技术创收渠道有限; 中国的设计院未打通设计周期,在设计周期中所处的分工地位不高不下,向上无法占据高附加值的设计内容,向下无法占据直接指导施工的深化设计内容,经营领域狭窄、腾转空间有限,难以通过BIM技术的应用来创收。2. 推广初期降低工作效率,投入成本不低; BIM技术的推广会引发设计作业模式的转型,在推广前期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软硬件的购买及人才培训、试水项目产生的试验成本等,提高了设计院的运营成本。3. 专业化设计院品牌的缺乏增加了BIM应用的成本与难度; 大多数设计单位过于强调生存,专业品牌建设意识低下,设计领域过于广泛,无法在特定的领域积累起足够的设计资源与知识经验来逐步降低BIM技术实施成本;4.建筑行业工业化水平的低下; 建筑工业化水平低下也一定程度提高了设计资源的积累难度,进而提高了BIM技术在设计院的实施成本;5.设计费用低廉 限制了设计院的设计质量和设计深度,在这个情况下搞BIM应用的意义不是很大; 由于设计质量不高和设计深度不足,导致到了施工阶段设计需要大量调整并进行一定的深化设计工作,在这样情况下,利用bim技术发现设计问题就变得意义不大了。因为到了施工阶段增加了大量设计信息和做出变更调整后,前期的优化改进工作就成了无用功。6. 业主做决策的随意性; BIM的基本理念,是用虚拟设计来指导、控制、计划好现实施工。这个基本理念决定了,一切设计意图都要在设计阶段定下来,越往后期,变更造成的成本越高。即使是在二维时代,变更给设计方造成的工作量也是巨大的。在三维设计方式下,在精细化建模设计方式下,设计变更造成的工作量更是呈倍数增加。7. 功利性的社会环境,不能为追求设计质量的技术人员提供生存沃土; 对技术较真的人群是否足够大,是BIM技术是否能够得到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在习总提出“新常态”以前,这类人才在设计界不是主流,在“新常态”之前,高速发展的经济大环境下,社会需要的更多是会经营或者是会专营的技能,而不是最基础的技术本质。8. BIM相关规范与标准的缺乏,制约了BIM技术的推广; BIM相关规范与标准的制定,技术门槛较高,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比较大,不是中小型设计单位有能力做的事情。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力量进行研发制定。但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体制下,让大型设计院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不现实的,而且各家设计院设计制定的规范与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做改进优化不具备推广的价值。9. BIM软件的设计成果目前无法对应政府主管审批部门熟悉的规范格式; 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模式停留于二维CAD模式,使得设计方BIM方式下的工作成果难以满足主管部门的要求。比如消防审核,公安消防部门这一关就过不了。对于中国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来说,作业模式改变的驱动力来自于上一级的行政命令,而不是社会需求。而社会需求要能促发中央一级的变革,这个周期是非常之长的。公安消防部门会说,啊,BIM时代了,我们要开展技术研究探讨BIM模式下的消防审核办法和技术手段吗?似乎很难。3)在施工阶段的推广现状 由于设计和施工的长期割裂,使得设计阶段工程师缺乏施工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的支持,慢慢丧失了对实际施工的控制力,与此同时,施工单位承揽了更多的深化设计工作。 由于设计慢慢丧失了对实际施工的控制力导致设计质量低下及设计深度不足,施工单位利用设计错误多导致大量变更这一特点,建立起了“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的盈利模式,这个模式使得施工单位能够同时从设计类BIM的应用和施工类BIM的应用收获价值。 由于设计质量不高及深度不够的原因,设计方做设计类BIM的应用就失去了意义,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设计院推广BIM不如施工单位推广BIM积极热烈的主要原因之一。4)施工阶段应用BIM面临的几个问题1. 国产软件厂商懂中国工程实际,但是精细建模能力还不够强大;2. 国外的软件厂商精细建模能力强大,但与中国工程实际的结合有一个磨合期,同时会遭遇来自规范、标准、管理模式方面的阻碍; 而精细模型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BIM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就是降低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成本。这导致施工单位如果采用国产BIM软件,那么模型的精度就要差一些,采用国外BIM软件,那么模型的可用性就要差一些。3. 施工单位的项目挂靠及劳务分包管理模式,是BIM无法渗透到生产一线的根本原因; BIM无法渗透到生产一线,那么精细化建模就没有意义,精细化管理就是空话。4. 由于变更频繁的原因,“计划式施工”与虚拟指导现实的作业方式无法得到贯彻; 变更频繁使得BIM模型的维护成本高,并且模型价值无法得到有效利用;5. “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的盈利模式制约了BIM技术的推广; “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盈利模式,决定了施工单位必须努力去寻求信息不对称,主观上就必须去人为制造“信息孤岛”,这是违背“BIM精神”的。为了寻求与外部的信息不对称,靠不透明来挣钱,施工单位内部也无法做到信息透明,大量的信息都储存在了施工单位管理岗的大脑。6. 设计与施工的割裂,使得设计模型在施工阶段还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由于设计与施工之间的BIM应用还没有建立好对话机制,导致设计的BIM模型在施工阶段还无法被有效利用,需要施工阶段根据设计蓝图进行翻模来建立为施工服务的BIM模型,对于大一点的项目来说可能无所谓,但是对于中小型项目来说,施工单位可能负担不起这个重复建模的成本。这也是为什么目前BIM的应用局限于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的原因。三、BIM技术阵营与路线之争AutoDesk公司与BIM Autodesk创造了BIM一词,虽然相关的技术与理念早已有之。BIM能够在短短的数年(2011是中国BIM元年)得到普及和初步推广,Autodesk公司功不可没。但是,任何一场先进技术引发的技术革命,必然要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改造旧有生态的生存土壤成为适合自身的生存土壤。这里说的生存土壤,指的是行业的法规、规范、标准、管理模式、从业人群的习惯等。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完善自身产品功能、降低软件操作难度及提高产品稳定性。同时,作为一家商业公司,Autodesk自身还要面临一个问题,如何主导行业发展话语权。这三个问题的存在,形成了现在的BIM技术阵营。BIM技术阵营 根据我的认知,目前BIM流派可以划分这么几个技术阵营:1.Autodesk公司、本特利(Bentley)、内梅切克(Nemetschek)等BIM软件巨头公司及二次开发软件厂商; 特征:技术实力强、资本雄厚,提供基础性平台及二次扩展开发功能,自身的软件产品线内实现信息共享及工作流的衔接,具备建立软件生态圈的能力。2.Open BIM联盟; 特征:会员的技术实力强,联合起来建立标准打通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工作流的衔接,通过研发建设标准体系来建立软件生态圈。3. 中国P-BIM发展联盟; P-BIM联盟(建筑信息模型(BIM)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国内多家大型施工企业、软件开发厂商、著名院校等在BIM产业和技术领域具有龙头骨干地位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单位共同组成。根据个人对P-BIM的研究,其工作的指导思路,就是将BIM模型打散成各个子专业模型,然后在各个字专业模型下划分专业任务,这样们每个专业任务该完成具体什么工作,生成什么信息成果,专业任务之间如何衔接,专业模型之间又如何衔接就一目了然了。这样的做法,就摆脱了工程任务被软件所控制的危险,而是以完成工程任务为导向,来应用和开发相应的软件技术。4.国产BIM软件厂商; 国产BIM软件厂商目前分化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基于Autodesk公司Revit平台的二次软件开发商,比如鸿业BIM和理正BIM,一个是独立体系的软件开发商,比如PKPM、广联达、鲁班。严格意义上说,基于Revit平台的软件,属于Revit技术阵营队伍。路线之争
前面提到,任何一场先进技术引发的技术革命,必然要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改造旧有生态的生存土壤成为适合自身的生存土壤。这里说的生存土壤,指的是行业的法规、规范、标准、管理模式、从业人群的习惯等。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丰富和完善自身。 不可否认,不管是AutoDesk公司的Revit软件,还是本特利公司的MicroStation软件,技术上的先进毋庸置疑。但是工程行业消化先进软件技术与思想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的规范、标准、管理模式、生产方式等各方面都会发生大的变革。在二维时代,结合行业的规范、标准、管理模式、生产方式研发的国产专业软件,该何去何从呢? P-BIM联盟(建筑信息模型(BIM)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诞生,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暴风骤雨式的激变,产生的结果必然是行业的混乱和国产专业软件彻底丧失独立自主性,绝大部分的国产工程专业软件都将依附某个国外BIM平台。这个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所以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线供我们选择: 第一,让国外BIM软件巨头主导中国BIM技术的发展,让国产专业工程软件依附于国外BIM软件巨头做二次开发; 第二,建立联盟,制定数据对接标准和业务对接标准等基础性BIM标准,将国产专业工程软件抱团升级改造成BIM产品,同时接纳任何优秀的国外BIM软件。四、应用BIM技术的特征1. 设计方式体现的特征:三维设计、参数化驱动设计;2. 设计过程体现的特征:多专业协同设计;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暖通专业、电气专业、给排水专业、装饰专业、幕墙专业等各大专业之间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3. 信息管理方面体现的特征:集成信息管理;4. 信息展示方面体现的特征:多样化信息展示与说明方式;多样化信息展示与说明方式:三维模型图、三维剖切模型图、构件信息一览表、二维图纸、表格、文档、声音等多样化的信息展示与说明方式。传统的作业模式中,我们把所有的信息放到了二维图纸,放不下的信息,就存放在了从业人员的大脑。在BIM作业模式下,信息的管理与展示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进,通过桌面电脑、移动手持设备,我们可以以更加直观、灵活、迅速、多样的技术手段来查看任何建筑信息。5. 项目管理方面:精细化管理;在CAD时代,精细化建模的难度很高,设计人员需要将想象的三维建筑对象用二维的方式表达出来,对设计人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要求非常高。在BIM技术的支撑下,在所见即所得的作业环境下,设计人员可以更好地表达好设计细节,实现精细化建模。有了精细化模型数据的支撑,管理就可以更好的实现精细化管理了。6. 企业管理方面:集约化管理 项目经理人承包制使得企业总部成了一个空壳。承包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充分利用项目经理人的个人能力来扩张市场而形成的合理的产物。但是在新常态下,拿项目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这个时候,就要比大家的项目管理能力。多项目管理规模和单项目管理规模相比,有规模上的优势。BIM技术,也是提升单项目管理及多项目管理能力的法宝。7. 作业模式方面:O2O(线上与线下)作业模式;线上的虚拟计算机作业与线下的实际作业的高度融合;8. 产业模式方面:协同一体化产业模式 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 施工与运维的一体化 加工制作与现场组装的一体化五、BIM将改变什么
三维技术的普及 三维技术手段成为主流、二维技术手段成为辅助;信息被有效集成 以往分散的信息被有效地集成在了一起,为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提升了信息的共享与传递 BIM的应用是建立在软件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软件,BIM的理念就无法被有效贯彻。所以信息的共享与传递被人为因素影响的程度会降低。业务集成 在整个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不管是横向的各个专业之间(建筑、电气、暖通、给排水、装饰、幕墙等),还是纵向的各个阶段之间(设计阶段、预制加工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等),业务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衔接的质量与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使得以往松散的业务之间建立起了紧密配合的关系,业务得到了有效的集成。精细化项目管理 BIM为我们提供的精细化建模能力,降低了精细化项目管理的难度。精细化项目管理的难点,在于有没有精细、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撑。在传统的二维作业模式下,为了实现这一点,对作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工作态度要求非常高。为什么精细化管理在日本搞的好,就是因为日本的“工匠文化”能持续地磨练出一大批专业能力优秀且敬业爱岗的员工。BIM技术的深入发展,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支持和科学的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可以更好的解放人,降低了对基层员工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使得人可以专注于工作本身。集约化企业管理 项目挂靠模式和分包管理模式将退居历史二线。施工企业在BIM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支撑下,管理直达生产一线,实现高效、精细的管理。产业集成 业务的集成,拉近了公司之间的关系,那么公司之间合并以建立对同行的竞争力必然成为趋势。所以设计领域的公司、施工领域的公司、预制加工领域的公司、运维领域的公司之间的合并,这方面的案例会越来越多。六、七轮BIM发展热潮1. BIM建模 第一轮,因为AutoDesk公司的强大营销能力,大家以为用revit建模然后做一些碰撞检查等基础应用就是BIM,不考虑设计,也不考虑施工,纯粹的建模技术本身虽然很低端,但是会的人少,所有市场估价高。但是随着会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低,生存空间越来越窄,越来越多的BIM团队开始重视高薪引入施工经验丰富的人才,升级转型做深化设计;2. 教育培训 第二轮,在软件厂商的市场营销活动培育下,及业主主动要求应用BIM技术这个背景下,设计院、施工单位,还有高校毕业生开始积极主动学习BIM技术,这两个人群,促成了培训市场的火爆。随着BIM教材的井喷及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培训价格回落,一些有眼光的培训机构开始和相关协会结盟,建立竞争壁垒,抢夺企业客户;3. 二次开发及专业工具开发 第三轮,随着BIM工具的普及,有很多需求,bim软件公司根本不可能忙得过来,或者有些需求根本就想象不到,二次开发的需求及专业工具开发的需求会出现井喷。4. 系统开发 第四轮,BIM在设计阶段及施工阶段生产了这么多的数据,很多应用就有了基础,相应的,各种信息化系统的开发需求会越来越多,同时越来越多的本来不在建筑工程领域玩的软件厂商开始关注BIM,挤入这个领域分享蛋糕;5. BIM咨询 第五轮,BIM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知识与经验积累越来越丰富,支持的工具与系统也越来越成熟,BIM咨询专家能够从市场上找到足够多且成熟的软件与系统为业主提供咨询服务,BIM咨询这个业务领域会高度专业化并成熟起来。6. 行业整合(设计、施工、加工一体化) 第六轮,在强大的BIM技术能力支撑下,设计、施工、加工一体化模式的实现难度降低,且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设计院整合施工与加工厂,或者施工整合设计院与加工厂的案例,会越来越多,因为具备了技术层面整合的可行性及市场需求。7. 大数据与互联网 第七轮:关于大数据,长期BIM技术的推广积累了海量的BIM数据,从海量的BIM数据中提炼指标数据,可以为为企业管理及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BIM领域的大数据应用会开始越来越多。 关于互联网,软件销售模式拥抱互联网思维,软件不要钱,用户群才值钱,鲁班软件集团将工具级的算量软件免费,建设班汇通互联网金融平台,就是行业转型的标志性动作。随着越来越多的软件厂商开发基于云技术的BIM产品,BIM软件产品与互联网的关系愈加密切,通过免费提供软件功能,建设项目交易平台,从项目交易中收取中介费用及管理费用等互联网商业模式就变为可能。 比如BIM算量这个应用,可以考虑通过建设算量项目互联网交易平台来盈利。
还有,BIM服务及BIM设计资源作为商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进行销售。七、拥抱BIM之行业篇
1. 加强推进建筑工业化建设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根基。产业高度工业化有这么几个特征:规格化、规模化,规模化,就是大批量生产的意思,只有行业实现了批量化生产,成本才可能降下来;规格化,就是标准化的意思,只有行业实现了规格化管理,行业的管理效率才能得到提升,管理效率的提升也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只有在成本降低的情况下,高品质的产品才可能走入大众百姓生活。那么,这些和BIM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设计阶段搞BIM碰到一个问题,就是换一个建筑工程了,以前积累的设计资源很多都用不上,比如revit软件的族库资源。如果建筑构件实现了规格化,那么我们建bim模型的时候,就可以省去很多重复创建族构件模型的工作。这样bim技术应用成本就会降低。会有更多的设计公司利用bim来完成设计工作。 这个例子,就深刻揭示了高度工业化对于信息化的普及推广意义之重大。没有高度工业化是不是就不可以搞BIM了呢,也不是,就是实施成本降不下来,推广速度很慢。
2. 扶持本土BIM核心技术研发企业 目前掌握了BIM核心技术的国产软件商非常之少,PKPM、广联达、鲁班等少数几家拥有自主独立的某几项BIM技术,我个人的认识,PKPM的技术特征是什么专业软件都有,缺点是大部分没有深入做下去做精做好;广联达的技术特征是开发了自己的三维图形引擎并在造价领域形成了体系性很强的产品系列,招投标、算量、工程项目管理、企业ERP产品等都有,缺点是因为整体的产品体系还没有理顺,规模大反而成为了其下一步发展的包袱;鲁班的技术特征是软件架构很科学,产品定位于施工阶段的BIM应用,专注性很强,缺点是营销模式不适合国情,没有重视借助行政力量来抢夺市场的威力。其它搞revit二次开发的软件企业,虽然也是国产技术,但是由于无法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这里就不提了。 本土的BIM软件技术研发厂商这么少,但是现在政府又越来越重视信息安全问题。搞BIM离不开国外BIM软件厂商,那么谈信息安全就是空话。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BIM核心技术不掌握在本土企业手里,那么应用层面的很多事情就会被掣肘。我们行业的法规、规范、标准,就要去符合顺应国外BIM软件的要求。这对于我们建筑行业走出国门在国际上展开竞争也很不利。所以,发展国产BIM技术,也是扶持建筑产业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的国家战略。 现在政府相关部门推BIM,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在应用层面的推广热情大于在技术研发层面的热情。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就是在为国外的BIM软件做嫁衣嘛。当然,国外的技术能为我所用创造价值,也是需要欢迎的。但是,学习他人之长变为自己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局限于应用层面的学习,很显然不可能学到核心的东西。
3. 在行业的法规、规范、标准、制度等方面加强与BIM技术的对接工作 现在BIM推进不顺,有一个拖后腿因素是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由于现有的行业法规、规范、标准、制度是建立在二维作业模式基础上的,和BIM技术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行业主管部门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远远落后了。造成设计阶段即使试验BIM技术,不敢也不能全面去应用。比如设计成果的交付,目前我们的审图还是只认可CAD二维图纸。虽然说BIM软件也具备一定的出图能力,但是要能被审核部门认可还有一段路要走。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单方面BIM软件技术发展就能解决的事情,也需要我们在审图方式方面做改进,研究基于BIM模型的审核方式。
4. 成立产业发展联盟,引导社会资本、企业、人才等资源进入BIM技术研发领域,孵化中小型BIM技术创新型企业 目前虽然也有类似的产业发展联盟,比如中国BIM产业发展联盟P-BIM,但是观察下来这个联盟建立虽然有两三年了,刚刚完成对BIM理论的学习与消化,制定了发展规划和研究课题框架。我个人认为P-BIM这个联盟存在四个缺陷,第一个,建筑出身的人和软件出身的人之间的认识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上很可能存在严重分歧。这个也很好理解,建筑出身的人,本能的认为软件要为我服务,软件出身的人,本能的认为建筑业太落后了要进行改造以顺应软件技术的需要。第二个,缺乏最富活力与创新精神的30-45年龄段的人的声音。给人感觉这个联盟论资排辈很严重。论资排辈严重的地方,容易缺乏活力。第三个,缺乏建筑界以外力量的参与。比如三维软件技术领域的软件开发商,比如数据库领域的软件开发商,等等。但是BIM技术的发展,又会需要用到这些技术。技术和需求的结合,才能够形成产品。第四个,没有建立投资与孵化环境扶持研发BIM技术的中小企业。创新,更多的是来自创业型中小企业而不是已经成熟的大企业的。这个是公论。国际上,有的企业已经放弃进行创新研发,转而收购中小型创业团队的创新成果。比如revit这款产品,就是由一支创业团队研发的产品,后来被AutoDesk公司收购。我觉得我们要相信并建立机制吸纳、引导民间的创造力。产业联盟,在完成制定发展大方向之后,更多的要多做一些资源整合和扶持引导的工作。 还有,关于中小型BIM创业团队的融资模式,可以做一些创新。比如现在很火的众筹模式,我觉得我们主管部门就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利用起来。资本才是决定技术发展的最关键要素。有了资本的注入,其它什么问题都好解决。如果我们通过众筹模式利用国家科研经费撬动十倍以上的资本注入BIM技术研发领域,这个资本量是很可观的。具体的做法,国家建立一个BIM发展融资平台。软件公司和创业团队来这里展示项目,加入一个项目前期投资需要200万,那么国家就注入20万保证金,让行业里面的人你一万我一万的来投,同时作为技术顾问参与项目的研发,以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和质量。如果建立了这么一个融资平台,形成万众参与BIM技术研发的态势,而且这个参与,是大众资本及大众智力的参与,是群众路线在“BIM技术研发领域”的实践。效果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5. 加强BIM理论、技术的研究与教育工作,为BIM的持续深入发展培育人才 目前关于BIM方面的理论教学及技术教育方面的教材还比较少。一个原因是BIM技术还比较新,还有一个原因BIM理论教育本身属于综合性很强的东西,需要一批同时对软件技术、建筑专业、软件应用均了解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力量来撰写。而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就很稀缺,高校里面就更稀缺了。这就需要行业主管部门集中行业力量来完成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就像当年冷战时期,美国人为了赶上苏联的登月太空科技技术,在高中、高校加强数学、物理的教学工作一样。教育,是保障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之一。 但是像目前各类高校纷纷开展的软件技能培训、软件资格认证这样的事情,老实说是很好笑的事情。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就不是高校该去搅合的事情,而是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做的事情。高校,就应该去好好搞好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大家都去抢能挣钱的事情,不愿意去坐冷板凳搞研究,也是我们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失职。这方面,也和BIM蛋糕分配有很大关系。希望行业有关领导部门,要多重视对“坐冷板凳”同志的关心关怀工作,这样的群体,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幕后英雄。 BIM技术应用,每个人的PPT都做得很好。 欢迎大家能来【新点课堂】学习<revit技能速成讲解>的课程,时间安排在周二下午三点,报名地址:http://college.epoint.com.cn/ENTIManage/ENTI/Default.aspx 限报80人,欲报从速!
课程期间还会有支付宝抢红包的活动,只要你手速快,免费听课还拿钱! 以前看帖基本不回帖,后来我发现,这样不但会花掉我的金币,而且不厚道。于是我把这段文字保存在记事本里,每看一个帖子,就复制上去,以表达我对楼主的谢意,把帖子顶起来,顺便帮自己挣点金钱 《BIM推广现状分析及总结》第一版,杨吉清吐血分享 吉清的好帖要顶! 说得在理,说白了,是。。。 很详细啊 我再仔细看看 吉青洗脑哥! 讲的太好了
吉清又在顿悟了,这下跟了鲁班杨博士,还不得天天顿悟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好 @admin 你好在么 杨大师又来搞思维传销了 顶一个,赞一个 看看